胶州湾外围海域藏着多少宝贝?沉没海底的秘密即将浮出水面。

8月11日上午,2020年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在青岛海事局前海码头正式启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朱铁一、副局长辛龙以及青岛海事局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开工活动,并为水下考古队授旗。活动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辛龙主持。

一处胶州湾,半部近代史

一处胶州湾,半部近代史

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之一,传统文化根脉发达,资源丰厚。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文化是青岛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和表征,是青岛城市之魂和青岛精神的集中体现。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历来备受关注,古称少海,史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清代及以后则称胶湾、胶州澳、胶澳,近代叫胶州湾。清代已降“艳称胶州湾为屯船第一善埠”,英国哈·麦金德称之为“历史的地理枢纽”。可见此片海域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先生说,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青岛港又是一战时期日德双方海战争夺的要地,在胶州湾形成了一个沉舰密集分布区,对青岛来说,一处胶州湾,半部近代史,这里水下文物沉舰很多,值得我们今天水下考古人在这里施展才能,近年来青岛市文旅局高度重视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积极融入全国水下考古大局。

为更好地传承弘扬海洋文化和增强海权意识,按照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统一部署,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青岛市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家单位合作将于8-9月组织开展为期40天的2020年度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工作,将采用物理探测和潜水探摸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重点摸清前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获得的线索。

胶州湾“淘宝”,他们有备而来

胶州湾“淘宝”,他们有备而来

选定胶州湾外围海域作为水下考古工作的重点,是经过考察和深思熟虑的,而且他们是有备而来。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先生提到青岛水下考古调查有多项优势:人才济济、资源丰富和线索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波所长说:“大量的水下考古人员基本上都在青岛参加过培训,实习,或者工作过,包括现场很多位水下考古队员。我们青岛本地也成长了一批优秀的水下考古队员,像邱玉胜、尹锋超、魏超、薛广平等,我们青岛有一支好的水下考古队伍。”

姜所长提到的邱玉胜先生如今是青岛市博物馆馆长,他也是山东水下考古第一人。半岛全媒体记者曾对他进行了专访,他1987年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青岛市文物局工作。两年后的1989年,第一期全国水下考古人员培训班成立,这是中国与澳大利亚在青岛合作的中外文化交流项目,邱玉胜凭借专业的考古知识和良好的水性,成为山东唯一一位入选的学员。此后多次开展过培训班,水下考古人才层出不穷。

加上2018年11月6号,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青岛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北海基地揭牌,“青岛现在已然成为我们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级的工作平台和重要的基地”。

另外,胶州湾及周边海域,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地,“大家知道青岛是我国漫长海岸线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青岛是中华民族迈向海洋文明的一个跳板,也是古老中国迎接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窗口,与陆上的文化遗产可以相媲美的是,我们胶州湾海域有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资源,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次的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启动”。

胶州湾海域水下考古,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历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我们这支胶州湾外围海域的水下考古调查,是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水下考古工作,在此之前,我们的专业人员做了很多的水下沉船的线索征集工作,对海内外青岛胶州湾沉船的文献档案进行了征集工作,甚至我们专门聘请了一位德意志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为我们收集在德国和日本流传的青岛胶州湾沉船的档案线索,所以我们这一次工作是有备而来,有的放矢,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这次水下考古取得圆满的成果”。

海底之下,藏着什么秘密?

海底之下,藏着什么秘密?

近些年来,国家围绕近代大型沉舰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尤其是近年来“致远舰”、“经远舰”的水下考古工作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开启了新的水下考古工作领域。作为一战在亚洲唯一的战场,发生在胶州湾海域的日德海战,对世界历史进程,尤其是东亚和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沉睡于胶州湾海域的一战沉船等军事文化遗产,是重要的见证和载体。

“早在2011年,就首次就胶州湾内可能是‘伊丽莎白皇后’号的沉舰进行了调查,2012年又实施了青岛沿海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今年国水中心再次主导实施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项目,足以看出对山东胶州湾的重视和关注”,王廷琦先生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潜水员下水 邱玉胜馆长提供

通过邱玉胜馆长,半岛记者了解到了关于2012年水下考古调查的一系列成果。

2012年,水下考古物理探测面积近24平方公里,发现了遗存线索三处,编号为1、2、3号,三处遗存位置距离不远。1号遗存长约73米,宽约12米,水深39米,方向142度。根据探测,船体向船舷右侧倾斜,甲板部分保存较为完好,后半段疑似被泥沙掩埋。

2号遗存长约60米,宽约10米,水深61米,方向为153度。

经过对三处遗存的探测,认为是沉船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本次调查发现的1号遗存,其位置、尺寸以及海底保存状态等信息均与奥地利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的相关记载信息相符。

此次工作的开展既是对之前工作的肯定、继续和延深,也是从历史视角和区域视角开展水下考古工作方式方法的探索。就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水下沉舰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胶州湾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对于进一步丰富我国近代沉舰的类型具有开创意义,它为青岛城市历史文化背景增添注脚,更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国际影响力。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伊丽莎白皇后”号上的硝烟

“伊丽莎白皇后”号上的硝烟

“伊丽莎白皇后”号是一艘鱼雷装甲巡洋舰,全名叫“凯瑟琳·伊丽莎白皇后”号,是以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茜茜公主命名的,舰船于1890年9月25日在普拉下水,排水量为4030吨,燃煤锅炉壮志,航速20节,舰上官兵424名,装备8门150毫米舰炮,2门70毫米副炮、14门50毫米速射炮及1门47毫米礼炮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丽莎白皇后号(资料图片)

在奥地利,“伊丽莎白皇后”号参加了很多海战。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这艘巡洋舰也加入了西方列强东征的行列,参加了对天津大沽口炮台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伊丽莎白皇后”号一直没有离开天津。这一时期,这艘巡洋舰上的军官阿瑟·冯·雅诺克少校还曾把中国围棋带回国内,成立了全欧洲第一家围棋爱好者协会。

一战前夕,奥地利军队作为德国的同盟军,在远东地区协助德国作战,“伊丽莎白皇后”号就参加了德国对日“保卫”胶州湾殖民地的战斗。但这艘军舰比较老了,船上的设备包括军事炮等都卸到了陆地的炮台上,可以说已没什么战斗能力。1914年11月1日,“伊丽莎白皇后”号发射出最后一枚炮弹,次日凌晨3时,为了防止军备资敌和阻塞青岛港口的主航道,“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打开海底阀门,自沉于团岛和黄岛之间的主航道水域。后来日本占领青岛后也打捞出几条军舰,但一直没有“伊丽莎白皇后”号的线索,相关记载也很少。

现场特写

现场特写

水下考古用这些装备

水下考古用这些装备

水下考古不同于陆地考古,因为环境复杂多变,难度要大得多。为此,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臧力龙先生,他主要负责物探、测绘工作,他介绍了他们使用的利器和作用:

海洋流速计

海洋流速计

潜水员下水的时候,需要知道海水的流速和流向,否则会被海水冲走,并且如果流速太大的话,潜水员下去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前知道海洋的环境。就可以把海洋流速计放到水下去,测每一个深度下海洋的水流。

侧扫声纳

侧扫声纳

侧扫声纳可以通过声波的方式,往两侧发射声波,覆盖到水底10倍到12倍的范围,也就是扫一次范围很广,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我们对水下的地貌,例如沙子、泥、石头等进行了解。如果有船或者有铁器,侧扫声纳都可以把它反映出来。通过图像的方式,我们就可以知道海底底质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洋流仪和侧扫声纳(黄色)

地磁仪

地磁仪

地磁仪用于测量大地的磁场。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大地的磁场是恒定的,有了铁质物品进入后,磁场就会发生变化,这套设备就可以感知大地磁场的异常,考古队员随即就可以知道下面有铁质物品,尤其是军舰、铁甲舰,它们含有很多铁器,我们就能发现水下有金属目标,然后由潜水员下去进行确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磁仪

我们就是利用以上这些设备,对每一平方米海域进行扫测,寻找可疑目标。一次扫测需要很长的时间,还要根据每天的天气、洋流情况确定,如果有台风船只就不能进行探测。

我们此次水下考古最终目的是了解日本、德国的沉船情况,包括宋元时期的战船史。

来源: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