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国际商贸城内琳琅满目的吸管产品 图据红星新闻

浙江义乌,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是全球日用消费品贸易中的重要一环。这里还聚集着大大小小的吸管生产企业,生产的吸管不仅供应国内,还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现在,留给塑料吸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意见》 图据国家发改委网站

就在部分塑料吸管厂家仍在观望时,7月中旬,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按照禁限管理细化标准把握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任务,明确禁限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吸管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政策边界和执行要求。

红星新闻从义乌当地多个吸管厂商处了解到,尽管距政策实施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基于市场反应和成本考虑,部分中小企业塑料吸管厂商仍处于观望态度。“一旦要换别的材料来替代,我们目前所有的东西,包括设备、原材料、仓储和库存都要进行调整。看国家这次怎么弄,我们边观望边做准备。”有厂家这样说。

另一方面,行业内有头部企业早已开始布局,如浙江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下称“双童”)2005年就开始研发可降解吸管,目前已拥有较为成熟的可降解和可循环吸管产业链。该公司总经理李二桥表示,公司近期不断接到可降解吸管订单,目前最关注的还是政策的落地和执行。

“我们十多年前开始做可降解产品,当时环保意识不强,经销商对产品的接受程度低,推广起来非常缓慢。如果国内这次不是发改委等部门发文明确禁止,那我们的推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李二桥说。

头部企业:15年前已开始布局,转型和成本不是问题

“这段时间我们在上新项目,身体感觉有点累。”面对红星新闻记者的来访,李二桥难掩昨晚加班带来的疲惫。李二桥35岁,初中毕业后就进了厂,今年是他在公司的第二十个年头。他告诉红星新闻,公司目前正在对产品线进行延伸,新建的厂房刚刚投产,主要生产保鲜袋、手套等膜袋类产品。

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纸质吸管 图据红星新闻

对此,他告诉红星新闻说:“我们这么多年一直专注做好一根吸管,大家把‘双童’和吸管等同为一个符号。国内年底开始禁塑,其实对我们来说,这个早已经做好准备。目前转型和成本对‘双童’来说都不是问题。”

资料显示,“双童”创建于1994年,拥有吸管行业领域专家在内的专业研发生产管理团队600余人。早在2005年,公司就已经意识到塑料吸管的局限和危害所在,并研发出PLA生物质可降解吸管、可食用淀粉吸管、纸质吸管、不锈钢吸管、玻璃吸管等吸管产品线。

2014年,由“双童”主导起草的《聚乳酸冷饮吸管》国家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并实施。目前,“双童”也在着手制定关于纸吸管的国家标准和ISO国际标准。目前,“双童”的环保吸管销量已经占到了公司业务的60%以上,生产系统也在逐步改革转型,原先六个车间生产塑料吸管,现在只剩下一个车间。

PLA聚乳酸生物质吸管 图据红星新闻

“我不敢说(行业)第一这个词,但从行业内影响力来说那我们是当仁不让。论规模我们不是最大的,但行业影响力来说我们是最强的,做得更多的是流通领域的中高端市场。”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意见》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提出塑料污染治理分阶段的任务目标,对不同类别塑料制品提出相应管理要求和政策措施: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培育形成塑料减量、绿色物流和循环利用新模式;规范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降低塑料垃圾填埋量。通过系统性治理,推动完善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形成塑料污染多元共治体系。

对此,李二桥表示,本次在全国餐饮行业禁止塑料吸管,对于吸管行业尚属首次,范围主要涉及餐饮连锁机构、饭店和奶茶店等。

餐饮连锁品牌麦当劳此前推广环保纸质吸管,却因回收问题遇尴尬 图据CNN

至于没有全面禁止塑料吸管生产和使用的原因,在李二桥看来,与上游原材料的供应量有较大关系,如果全面禁止塑料吸管,生产可降解吸管的原材料供应将面临巨大挑战,“没有材料谁都做不出来”,或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值得一提的是,“可降解并不意味可以随意丢弃,它还是需要回收。目前国内正在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回收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说将吸管随意丢弃不进行分类回收,再降解也是不行的。”

中小企业:原料成本敏感,边观望边准备

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市场位于义乌的稠州路,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第六代市场,建筑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构置商位16000余个,拥有经营主体2万余户。商贸城四区二楼分布有2500多个日用百货商铺。红星新闻通过义乌小商品市场官方平台“义乌购”查询显示,市场涉及吸管销售的店铺有58家,产品涵盖塑料、可降解、纸质、不锈钢及玻璃等各种材质。

新型吸管材质可谓五花八门,图为竹子吸管,丢弃后可以100%生物降解 图据“双童吸管”微信号

位于商贸城二楼的浙江俊发日用品有限公司(下称“俊发”)是一家专业从事塑料吸管的研发、生产、销售的吸管工厂,公司建有标准厂房4000平方,拥有40多名员工和各类塑料吸管生产流水线40余条,年生产各类塑料吸管约50亿支。相较于“双童”,属于一家中小型的吸管厂商。店铺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公司目前仍以塑料吸管为主营业务,对于禁止使用塑料吸管的政策,仍持观望态度。

原料带来的成本压力,令“俊发”这样的中小企业在转型面前显得有些踌躇。“我们因为是厂家很早就知道这个消息。一旦要换别的材料来替代,我们目前所有的东西,包括设备、原材料、仓储和库存都要进行调整。看国家这次怎么弄,我们边观望边做准备。”该负责人说。

“(可降解吸管)原料成本是塑料的3到4倍。原料价格我们控制不了,不能说这边禁了塑料,原料那边又猛涨,那我们企业干脆换行业好了。这个政策我们也在观望当中,不能说一棍子打死就不做塑料吸管,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传统的PP(聚丙烯)材质与PLA(聚乳酸)材质 图据红星新闻

目前,市场上用于替代塑料吸管的产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由玉米或淀粉乳化而成的PLA聚乳酸生物质吸管,丢弃后在堆肥条件下最快几十天就可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是以食品接触类原纸为主要材料可降解纸浆吸管;三是采用小麦、大米、玉米、木薯、土豆等天然农作物淀粉精精制而成可食用淀粉吸管。多数厂家主要生产的是PLA和纸浆为原料的可降解吸管。

以“双童”为例,公司目前的产能呈现塑料、PLA和纸质三分天下的局面,塑料吸管比重稍大。在成本方面,纸质吸管成本为塑料吸管的2到3倍,PLA吸管成本更高,为塑料的3到4倍。

“不同的规格有粗有细,即使一模一样的吸管也会因密度不同存在偏差。比如生产同样规格的100根吸管,塑料吸管的原料50克就够了,纸质的原料要120克,PLA原料要70克。同时原料价格相差比较大,塑料吸管的原料一般在每吨8千元每吨,纸质吸管原料为1.1万元,PLA原料为3.5万元。”李二桥告诉红星新闻。

外贸企业:塑料吸管外销暂不受政策影响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市场,商铺除了面向国内客户外,从事外销业务的商铺近9000家。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整个商贸城较往年人流量下降显著,专程从国外来采购的国际客户几乎绝迹。

据“双童”店面销售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场上大多数吸管厂家主营外销业务,其中中东地区占比50%以上,其次是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欧美国家份额较少。如果国外相关国家没有出台严格的禁塑令,那么对于这些仍以生产塑料吸管为主的企业影响不大。

供外销的可食用淀粉吸管 图据红星新闻

例如“俊发”公司,外贸占总业务的30%,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沙特等国。据公司店铺负责人介绍,外贸出口货物以塑料吸管为主,此次国内的政策对外贸订单影响不大。

商贸城内一家主营外贸业务的吸管厂家告诉红星新闻,公司以生产塑料吸管为主,产品主要出口中东国家。由于大多数中东国家并没有推出严格的禁塑措施,塑料吸管的外销并没有受到影响。尽管如此,公司从2019年起还是开始尝试生产纸质吸管,但订单较少,机器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这两年我们外贸走的纸吸管很少,纸吸管的产量都不好意思说出口,还不被客户认可。我们现在做塑料吸管的有十来台,做纸吸管的机器只有三四台,平时机器都是放着,有单再做。商贸城总的来说走外贸比较多,国内的话觉得我们偏贵。”

“双童”总经理李二桥则介绍说,该公司外销的客户主要来自欧洲国家和日本,其中可降解吸管约占总量的60% 。公司3月份复工复产,但目前因国外的疫情,出口销量较往年有所减少,处于缓慢回升状态。

而另一方面,“俊发”店铺负责人向红星新闻介绍说,2019年受到国外禁塑大环境的影响,之前两三分钱一支的纸质吸管一度上涨到5分钱,并且至少需要等两三个月才能拿到货。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面前,国内许多工厂纷纷上马纸质吸管业务,导致行业变得浮躁,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质量问题。2019年年底,一批发往欧美国家的纸质吸管因过海关时货物进水,导致全部吸管发生霉变,对国内吸管行业影响很大,淘汰了部分企业。

行业态度:观望,看如何落地和执行

据《国家地理》中文网消息,一项统计表明,单就美国而言,每天消耗的吸管就多达5亿只。2018年早些时候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全世界范围内,污染过海滩的塑料吸管累计已达83亿只。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制品达800万吨,吸管只占其中的0.025%。尽管如此,吸管依然成为了近年来环保战争的焦点。

一名英国男子在巴厘岛海域潜水时拍下的一幕。海洋中漂浮着大量塑料垃圾:瓶子、袋子、杯子、桶、吸管等等 图据中新网

另一份来自国内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8184万吨,其中塑料吸管近3万吨,人均使用量超过30根。据《经济日报》报道,专家认为,虽然塑料吸管产量仅占塑料制品总产量0.036%,但是其关注度高,禁用将对全社会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塑料吸管量虽然不大,但产生特别分散,又比较轻,容易混入其他垃圾或流散到水体等环境中。”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塑料吸管可替代性较强,一般情况下不至于对消费体验产生太大影响。

对于吸管生产企业,在观望与调整之余,更为现实的考虑恐怕还需要基于政策的落地执行。一位塑料吸管生产商告诉红星新闻,国家出台政策企业必须遵守,但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会不会像当年的限塑令一样,由开始的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转为有偿使用。

对此,李二桥也表达了自己的犹豫:“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最终还是在于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有些客户跟我讲这样一句话,可降解吸管从使用性能上说没有塑料的好,政府不查到我,我就不换。如果说我们把塑料吸管全部抛弃掉了,而市场上塑料吸管仍然大行其道,对我们企业是一种伤害。所以公司还是处于一种观望状态,我们准备好了,但两手都要抓,塑料吸管也不能放弃。”

7月中旬,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按照禁限管理细化标准把握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任务,明确禁限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吸管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政策边界和执行要求。《通知》要求各地于8月中旬前出台省级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督促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以上城市等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围绕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提出推进措施,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虽然意见按照稳妥有序的原则对禁限措施做了安排,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可避免会对部分行业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便利性等造成一定影响。各项措施的落地,需要社会各界大力配合和支持。后续将及时跟踪分析各地、各领域实施情况,积极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推进工作不断深化。

红星新闻记者 蓝婧 任江波

编辑 张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