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她使一个全村年人均净收入不足千元、贫困户几乎过半的小村庄,一跃成为年人均净收入达1.2万元小康村。

十年,她把一个班子瘫痪、无办公场所、村委干部互相埋怨的村子打造成一个基层党建红旗村。

十年,她把一个缺水、断电、垃圾遍地、环境脏乱的村庄打造成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红旗村。

十年,是怎样的一段求变之路让这个村子发生了巨变?带着疑问,2020年6月一个阳光普照的夏日,记者走进睢县城关镇周庄村,走近蔡翠玲,倾听关于她的故事,感受一个女村支书的赤诚情怀。

和善的面容、沙哑的嗓音,岁月在这位已到耳顺之年的女人身上没有留下太多痕迹,反而增添了她干练的气质,“贴心人”“及时雨”“半边天”,不知道这几个绰号哪个更适合她。

从2009至2020,在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十年间,流过多少汗、淌了多少泪,面对记者一连串的提问,蔡翠玲几度潸然泪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右) 与村支部书记蔡翠玲交谈

1993年农历二月十六日,春节年味还没有散,迎春花刚刚吐苞,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料峭季节,睢县周庄村村民周三用一辆自行车将邻县姑娘蔡翠玲驮进了家。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及一阵阵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中,拜了天、拜了地、拜了高堂,客走人散,蔡翠玲喘了口气,真真正正地打量了这个家。一处破院子,三间土坯房,弟兄五个,公公早逝,房前屋后,没有一件值钱的物件。那一刻,蔡翠玲蒙了,尽管以前媒人说男方家穷,但没有想到穷到如此令她无法想象的地步。望着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婆家,她的少女梦破碎了。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进了周家门,就是周家人。新婚三天后,蔡翠玲就与村里的年轻人一道出远门打工去了。

随着儿子的出生,让一家人看到了希望,蔡翠玲坐完月子,就买了一辆三轮车游乡卖菜。用她的话说,生意好时,一天能赚十块八块,记得最多的一次,她赚了十六块八毛钱。

这样日子持续了半年,尝到甜头的她又买了辆摩托车去邻近的杞县拉蘑菇,一天一趟,每趟都能赚个五六十块,一年后,手里有了积蓄的蔡翠玲,又鸟枪换炮换了一辆“时丰”牌机动三轮去商丘蔬菜批发市场进货,这一买一卖,几年倒腾下来,她们家成了周庄村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一时间,周家三媳妇蔡翠玲能干又能挣大钱的名声在十里八乡传开了。于是,村里面的年轻人也都跟着她干起了蔬菜批发及零售,多少挣个零花钱,日子也渐渐宽裕了。

这个行当,她一干就是十多年。

千里马常在,伯乐不常有。慧眼识珠的老支书看她是个能成大事的料,又热心助人,便与村委一班人商议,2006年将她推到村妇联主任的位置上。2007年,经她本人申请,村支部书记推荐,蔡翠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9年元月一日,村委换届,经城关镇乡党委政府研究,周庄村村民选举,蔡翠玲被选为周庄村党支部书记。

宣布结果那天,有些人开始扬言,说周庄村的男人还没有死光,这支书咋也轮不到一个卖菜的女人。

有时候,女人“狠”起来是不要命的。闻此言,蔡翠玲没有接腔,便像往常一样去左邻右舍串门去了。一天两天,一连数天,她听的最多的就是村民念叨村子里的路、路边的灯及饮用的水。

自打结婚那天起,村子里的路她已走了十几个年头。窄狭、弯多,晴天还好,逢阴天下雨,整个街道泥泞不堪。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看似普普通通的事,却成了村民的奢望。

对于村民的迫切需求,蔡翠玲彻夜难眠。思虑再三,2009年农历大年初六的晚上七点,在村委没有办公地点的前提下,全体党员及村领导班子会就放在了她家的客厅。没有客套,会议直奔主题:拓宽村子里的路,安上路边的灯,让村民喝上正常的自来水。

一时间,客厅里除了浓浓的烟雾还有几声磕瓜子的声音。村委一班人你看看我、我望望你,修路谈何容易?但凡周庄村的村民都知道周庄村已穷得远近闻名,因路灯欠电力公司的费用,经常性地被推闸断电,欠自来水公司的水费更是让村民摇头叹息。村里一没产业,二没有深加工,村集体经济更是一穷二白。如今将路拓宽绕直牵涉到每家每户的利益,要么拆墙,要么扒房。家家户户都有宅基证,款怎么赔偿?钱谁掏?以前的老支书也这么干过,结果,脸被打肿了,脖子被抓破了,几十年如此,你蔡翠玲不是引火上身?

修路的烟撒出去了,村子里也跟着炸锅了。都说这把火应该先从她蔡翠玲家烧起。村民周自胜是蔡翠玲婆婆的哥哥,路修直,需要扒他家的墙。咋办?全村几百双眼晴都盯着她,看她如何下好这盘棋。

没有争,更没有吵,尽管兄弟几个已经分家多年,但在大事大非面前他们还是心往一处想。在家庭会议上,蔡翠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嫁进周家那天起到一路打拼几十年,说得情景交融,把周家的家风家训说得头头是道,末了,她抹着眼泪打起了感情牌,“若不将祖辈的好家风传承下去,对不起咱早逝的爹,更对不起养育咱的娘,百年以后有何颜面去见咱的祖宗?在这个关键时刻,我要的是咱家人的支持、是亲人的理解。”说完,朝在座的婆婆及哥嫂深深地鞠了个躬。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最终,在召开的最后一次家庭会议上,哥嫂终于点头同意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蔡翠玲多年与人打交道的“秘诀”。再尖锐的矛盾,只要用对了“钥匙”都能迎刃而解。

经有关工作人员核算,拓路需要3万多元,她二话没说,便自个儿从家里将钱拿了出来。紧接着,她又自掏腰包出资1.3万元将村里的路灯、路灯杆通通换了个遍。

一滴心血一寸功。从跑项目、出资金,到做群众工作,从头干到尾。路通了,灯亮了,欠了好几年自来水公司的几千元水费也是蔡翠玲从自己的银行卡上结清了。

“推进脱贫攻坚,必须把基层党支部这块‘好钢’用在脱贫攻坚的‘刀刃’上。只有建强基层党支部,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战斗堡垒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面对没有办公场所,开会稀稀拉拉,干部之间相互埋怨,群众办个事都不知道找谁的现状,让蔡翠玲使出了杀手锏——建强支部班子,突出政治引领,对全村13名共产党员家庭实行挂牌管理,让党员亮明身份、接受监督,增强全体党员的在党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提振党员的精气神。采用“用人而知人,布局能控局”的管理模式。以规范制度为抓手,通过建立党内监督制度、村务、财务双公开制度等,增强了村务公开的透明度,融洽了干群关系,营造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

一时间,软弱涣散的贫困村党组织得到了转化提升。规矩立起来了,组织有了活力、党员起了作用,发展上了水平、并及时发现、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把产业带头人及种植、养殖大户中的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并培养了2名年轻有为的回乡创业青年,将其吸纳到班子里,为党支部注入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镇党委支持下,蔡翠玲带领村委一班人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抓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机会,书记带头学、党员跟着学。紧接着,村党支部确立规矩,明确分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执行好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制定周庄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计划》《村级党建工作规划》《党员教育培训计划》等相关规划制度。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工作中,全村13名党员首先分成四个小组,分管产业发展、红白理事会、孝善基金及信访维稳四项工作,再具体到每名党员分包农户,以“管理精细化、服务全方位”为宗旨,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及示范作用。“作为一名党员,只要我们一心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再苦再累都不怕。”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陈秀玲回忆起当年入当宣誓时的情况,她双眼泛红。“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只有带头干、带头做出样子来,大家才能信服你、支持你。”

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了全村各项工作的大跨步飞跃,如今的周庄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稳步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有条不紊推进,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逐步提升。2019年7月1日,村里还为5位党员过了“政治生日”,让他们重温入党誓词,鼓励他们弘扬党的先进性。“人心齐,泰山移”,汇聚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蓬勃朝气,人人传播正能量、人人谋求新发展的村风村貌正在蔚然形成。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基层党支部最贴近群众,与群众接触最紧密,只要支部强起来,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干起来,没有不能脱贫的村,没有不能致富的户。”这是2019年,河南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曾德亚莅睢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在城关镇周庄村与周庄村党支部书记蔡翠玲说的一番话。

在村民们的眼里,蔡翠玲是个“能折腾的人”,她的“折腾”彻底改变了周庄村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强村富民。

俗话说,人道有路,虎道有山,村里57户147人没有脱贫的贫困户成了蔡翠玲心里的结。以她多年前在村里种平菇脱贫致富的经历及在山东聊城蔬菜基地考察的结果,又结合睢县东关新建起的农贸批发市场,突然间有了灵感:一亩园十亩田,只要有产业,就能发家致富。大棚蔬菜、平菇种植周期短、价格稳,见效快,是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生活中,蔡翠玲是个急性子的人,遇到好门路、好办法、好点子就要实施,说干就干,当即她便组织召开党员及村民大会,把自己的思路与想法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儿说给大伙儿听。

谁知话音刚落地,众人一片哗然,扳着指头把账算得那叫一个透精,“一个蘑菇大棚占地两三亩,需要投资十二三万,就是蔬菜大棚也要好几万,穷家破院钱从哪儿出?货物砸手里谁收底?”赚起赔不起,村主任周仁东家有蔬菜大棚,他第一个提出了质疑。依蔡翠玲十几年经商之道,当即拍板带头试种三个大棚,投资的钱她拿,若盈利,分成是他俩的,若亏损,算她自己的,聘请技术员工资发放也由她一人承担。那一年那一季,天时、天利、人和都有了。当年投资,当年收益,三个大棚共获利十万余元。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紧接着,蔡翠玲发动班子成员、党员带头参与,又试种了2个大棚。为让村民少花钱,棉壳她自己进,菌种她自己制,卖不掉的由她兜底。后又将存在银行里的钱做抵押,为17户愿意尝试大棚种植蔬菜的贫困户贷款95万元。随后,蔡翠玲又成立了“周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对凡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承诺兜底保价收购,一时间,让缺乏市场观念、没有销售渠道的贫困户吃了“定心丸”。

当年,在蔡翠玲的带动下,周庄村的村民共建大棚18座,不但种植了平菇、还有时令蔬菜。转眼到了年关旺季,销售市场从线上到线下,从零售到批发,从周边的县到邻近的市,十几个大棚的蔬菜销售一空,一度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火爆场面。当年全村村民收入纯盈利达100万元。

村民周仁民是一个偏瘫后遗症患者,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前年他加入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在镇里、村里的扶助下建了一座蔬菜大棚,第一茬他种了香菜,后又种了黄瓜,一年时间,一年几茬,一个大棚收入达两万多元。仅此一项,当年就脱了贫。

由于蔬菜及食用菌质量好、无公害,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发展看好,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了大棚种植的行列。后来,周庄村在人均不到一亩地的前提下,及时调整土地100余亩,通过自建、联建等方式高标准建设塑钢蔬菜大棚20座、食用菌大棚8座,用于种植辣椒、西红柿等无公害产品。大棚建成后,有49户村民参加了合作社,全村贫困人口就业基本实现全覆盖。

然而,到了2016年春节,由于各种原因,平菇刚采摘,市场出现滞销,几十万斤的鲜菇堆在大棚外面,菇农望着鲜菇愁眉不展。参加“三·五”基层工作日活动的县委书记吴海燕得知这一情况,协调项目资金169万元,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保鲜冷藏库和300多平方米的存储仓库。

没有党的扶贫政策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指导。周庄发展变化不会这么快、这么大!

该村青年周义勇深有体会,他说:“以前我家两个孩子上学,全靠我在外打工养家糊口,很是拮据。自从镇里实施种菇脱贫工程以来,俺建棚种菇,精心管理,一个菇棚年收入4万余元,一转眼,俺也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日子过得红火又甜蜜。”

“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让周庄村的村民初步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构想,实现了产业连体,股权连心,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的,形成了有发展特色的“共富、共建、共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 .

放眼望去,村内一座座住宅小楼整齐划一,村外一排排蔬菜大棚可是壮观。十年间,这个昔日落后的贫困村,俨然成了粉墙黛瓦、绿树成荫、环境清新的美丽乡村。

物质生活已经越来越富裕了,但老人家更需要的是子女给予精神上的赡养,所以孝贤的优秀传统一定不能丢。周庄,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孝善”引入扶贫工作,倡导“以孝治家”“以善治家”,以“孝善文化”助推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将“扶贫”与“扶志”完美结合。2016年以来,针对本村实际,周庄村把“忠、孝、仁、义”作为教育重点,在村里打造了孝贤文化宣传栏,并在休闲场所书写了大量相关的名言警句。

走进周庄,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掩映下青砖墙上一个红彤彤的“孝”字。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上,孝贤文化宣传栏里一幅幅孝老敬老孝亲的先进人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孝善故事,一串串闪光的人生足迹,都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洪流中流光溢彩,并为周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0年6月9日中午,在周庄村的文化广场上,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为老人洗脚的敬老爱老活动,村里20多位好媳妇把自家老人扶到坐椅上,一盆盆洗脚水打过来了,一双双温暖的手伸出来了,给爹娘“洗脚”的活动开始了,一时间,不少年轻的媳妇捧起婆婆那布满老茧的双脚,有的老人笑着笑着哭了,有的儿女哭着哭着却笑了。

今年80多岁的老党员陈秀玲,膝下有两儿三个孙媳妇,五世同堂,一个大家庭几十号亲人一个锅里吃饭已几十年之久,至今仍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儿媳妇病了,孙媳妇伺候。谈起他们的家风家训,陈秀玲眼神中充满了自豪和幸福。

几年来,蔡翠玲在村里开展了“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好媳妇、好婆婆”和“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让家庭和睦,让乡邻和谐。村里还成立了孝善基金会,至2019年底,已经收到捐款数万元。

凡村里哪家有喜事,蔡翠玲总要去祝贺;凡有人生病或住院,她总自掏腰包买些礼品前去看望、嘘寒问暖;凡有谁家发生不幸,她总要第一时间前去帮助解决。逢年过节给他们送去礼物,把爱老敬老的孝道文化通过实实在在的举动传递下去。

“当村支书不但办事要雷厉风行,更要有温情。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群众好,群众才会支持你的工作。”一句话,道出了她的治村之道。

“村小故事多,人少产业多。”列举着一个个已经或正在实施的产业项目,蔡翠玲信心百倍。走出村室,她指着正前方的G343国道及绕了半个村子的通惠渠,兴奋地说:“通惠渠上我们已经栽上了杏树、柿子树,也称经济观赏带。西边已流转80亩土地,准备建高科技大棚,到时候,村民的经济收入比起现在还会翻番。”

十年如一日,蔡翠玲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前行,让一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成了四面红旗村。省长喻红秋来了,副省长王艳玲也来了。省、市、县领导的视察与指导不仅是对蔡翠玲工作的鞭策与鼓励,更是对她工作的肯定及高度评价。

知党情跟党走、晓民情办实事、懂村情兴产业、怀亲情暖民心, 由于带头致富效应凸显,蔡翠玲先后连续三届当选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先后获得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村党组织书记”“致富女能人”“十佳经济女能人”“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称号。

做为一名普通的农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像路边的一棵小草。然而,她又是伟大的,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女干部,十年如一日,心系群众,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一片赤诚,释放传递着正能量,用柔弱的双肩为群众撑起了一片天。

美在周庄、爱在周庄、孝在周庄,蔡翠玲这个周庄的当家人,一个有着简单梦想的农家媳妇,却有着坚定的信仰,在这片满怀深情的土地上为家乡的父老默默奉献着。

原文刊发于《时代报告》2020年第6期

作者:郇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