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孜州色达县色柯镇安康社区,见到58岁的巴德大叔正在家里刻石画,这位皮肤黝黑,扎着辫子的“潮大叔”是格萨尔彩绘石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德正在刻石画

巴德大叔是色达县康勒乡打西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一家人挤在不足10平米,用牛屎柳条拼合而成的简易房屋里,过着夏天漏雨水、冬天敞风雪的日子。

“家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看病,娃娃读书都不方便”,和巴德大叔一样,居住环境差,交通不便是色达很多贫困户都面临的问题。色达县平均海拔在3800米以上,气候恶劣、生态脆弱,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成为了色达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薄弱的脱贫攻坚基础和贫苦的群众生活现状,“色达县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求突破、四年上水平、五年奔小康’的脱贫工作思路,针对边远牧区和高山农区贫困群众的脱贫,作出了挪‘穷窝’、断‘穷根’的部署”,甘孜州委常委、色达县委书记何飚说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拍色柯镇安康社区 色达县委宣传部供图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思路,色达县在县城色柯镇规划建设了甘孜州目前规模最大、条件最优、基础最好的搬迁安置点色柯镇安康社区,“社区内共有5个广场、1个社区服务中心、1条商业步行街、1条观光栈道、1个游牧体验园区,按市政标准配套了供水、排污、道路、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距菜市场、县医院、学校不到1公里”,色达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尼公介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德正在家里做藏装

2017年10月,巴德大叔一家搬进了安康社区的新家,“房子有90多个平方,宽敞明亮,不仅有单独的卫生间,还有小院子”,巴德大叔抬头环视了客厅一圈,咧着牙用带着藏族口音的汉语开心地介绍着现在家中的情况。“做梦都没想过,我能从草原搬到城里来生活,还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搬到了县城,有了集体经济收入,自己也有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补贴,加上也会缝纫,能给人做藏装挣点钱,“现在一年能有个6到7万的收入”,2017年4月巴德大叔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客厅的柜子上摆放着巴德大叔彩绘的习近平总书记石刻画像。巴德大叔说,自己有彩绘石刻这门手艺,就想用石刻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恩,“共产党噶真切!”(藏语意为:感谢共产党!),说到激动处,巴德双拳紧握,竖着两个大拇指。

和巴德大叔一样,色达县17个偏远贫困乡镇的363户1544名农牧民群众在安康社区过上了好日子。围绕“稳得住,能致富”,色达县整合一系列可利用资源,将色达县2个洗车场的租赁费、3家商砼经营权出让费、1家餐饮企业经营规费和牲畜屠宰场经营权出让费共计每年250万元作为安康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引导社区居民在果根塘湿地保护、县城区公共卫生管理等岗位就业,实现户均增收1万余元,人均增收2553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拍色柯镇安康社区 色达县委宣传部供图

经过四年来的艰苦鏖战,色达县强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累计减贫3760户15549人,89个贫困村成功退出,贫困人口从3850户15868人减少到90户319人,贫困发生率从32.5%降至0.65%,“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今年2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国家帮我脱贫了,奔康自己还是要加油干”,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的巴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网络直播,于是谋划起了自己的“网红直播”路,“我做直播最主要的原因是想传承格萨尔石刻文化艺术,把源远流长的格萨尔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目前,巴德大叔还在努力的学习直播中,我们期待着巴德大叔格萨尔彩绘石刻的精彩直播。

来源 中国经济网(马强)

编辑 玛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