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里长征,是徐向前一生的悔恨,为何没有跟随毛主席

2万里长征,是徐向前一生的悔恨,为何没有跟随毛主席

1955年9月27日徐向前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三枚勋章。但在他的记忆深处里有一个懊悔终身的决定,在长征转折点的关键时刻,他并没有紧跟毛毛主席的方针策略,率领红四军北上只得被迫主力2万人撤出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徐向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虽然幼年失学但他凭借自学考上师范班,积极地给学生宣传爱国主义、反封建思想,但都被校方辞退。1927年徐向前加入中国共产党遇到了老革命张国焘,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曾经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创建了北京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作为高级领导人的他渐渐开始贪恋权力,不满足于此竟决定另立中央大搞内部分裂。时态异常紧急的情况下毛主席和总理是怎样的拨乱反正,才让红军没有受到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35年时,中共中央决定让张国焘率军北上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可野心膨胀的张国焘想用军力胁迫党中央,方便自己获得政党大权。他直接给当时的右路军政委陈昌浩,发了一封电报内容:要求陈昌浩率领右路军南下.....,这封电报里张国焘掺杂了很多私欲,他根本没有考虑过工农红军北上或者南下,对共产党起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他的想法更多是考虑自己手握大权的机会,如果工农红军南下川康边之后,他个人要是想另立中央可就是完成了最大的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他心里的想法促使他给陈昌浩发了这封电报,可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此时的陈昌浩正在开会,并没有查看到这封电报,结果这封电报就送到了参谋长叶剑英手里。叶剑英接到手里之后,详细阅读了电报的内容,瞬间明白了张国焘的想法,他明白事件的严重性。电报里张国焘已经明确的要求,如果中共中央此时拒绝南下的要求,他将使用武力在党内展开肃清斗争,非常明确的表达出自己想要武力夺权。如果此时的中共中央还留在原地没有作为,就是非常不明智的叶剑英内心十分焦急,但在此刻他必须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骚乱,他适时的找到一个机会慢慢的走出会场,出了会场他立刻飞奔到毛主席的住处,将这封电报和事情的后果都告知了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决定立刻动身,并带了博古等同志来到红三军的驻地,此刻的总理和其他同志就在那里养病,毛主席到达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会议,告知大家张国焘的目的,为了避免党中央的内部分裂。毛主席当机决定亲自率领红一军和红三军立即北上,此时的毛主席还想争取担任红四军领导的徐向前,想让他率领部队同党中央一起。为了这件事毛主席亲自来到了徐向前的住所,询问他的意见。

红四方面军虽然是徐向前同志一手带起来的,对他而言红四军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但此时的徐向前如果执意同毛主席一起出发,红四军必然分类成两部分。因为陈昌浩作战勇敢,文化功底也非常深厚,深得红四军的同志们拥护,如果徐向前决定跟随中央走,那么红四军的分裂是徐向前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徐向前回答毛主席,既然红四军好不容易合在一起,就实在不适宜再分开。徐向前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张国焘是要求是坚决南下绝不北上,如果此时的红四方面军不分开,就只有遵从张国焘的南下的策略。毛主席立刻作出了决定,不能再拖延时间了要立即北上,凌晨时分毛主席率军直接向北走去,并且没有通知红四方面军的徐向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红军在离开的时候,布置了警戒线就是为了防止红四方面军的追击,中央军做好了一切的战斗准备。当第2天红四方面军发现中共中央已经向北前进,参谋长叶剑英也已经离开了。红四方面军不明白前方发生了什么,便打来电话向徐向前和陈昌浩请示,中央红军已经走了,并且设置了警戒,要不要开打?徐向前和陈昌浩两人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陈昌浩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于是想问问徐向前的意见,徐向前明白了事态的严重,但内心并不支持红军搞内部分裂,发生无谓的争斗和牺牲,于是下达命令:严令前方部队必须严格听从指挥,绝不可以发生自己人打自己人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陈昌浩是坚决拥护张国焘,还是执行了张国焘南下命令,徐向前为了维护红四方面军的完整,只得跟随陈昌浩南下。此时的徐向前内心中是十分矛盾的,同陈昌浩和张国焘几年相处下来,深知自己与他们并不是一路人,他个人非常想亲近中共中央,但就在前一天晚上发生同毛主席发生了这么严重的分歧。徐向前不想眼睁睁的看到红四方面军分裂成两半,也不想自己和战友们各走一方。一想到即便是中共中央率军出走的当天,也还是给陈昌浩和徐向前发来了电报,让他们率军跟上中央红军的步伐,一起北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的结果就是红四方面军跟随张国焘南下以后,仅仅一年多时间,红丝方面军就从原来的8万多人只剩下3.7万人,徐向前这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初优柔寡断下的决定是有多么的错误,这件事也成了徐向前元帅一生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