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夜暗方显万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从旧石器时期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天下大乱而后天下大治;天下大分而后天下大合;天下大危而后天下大安;天下大裂而后天下大统……循环往复,新旧更替,从未停止。

只是越是昏暗的时代越能诞生超前的思想,越是动荡的时代越能孕育统一的因子。孔子驾驶他的破车四海为家,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李斯也是明确提出要"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统一这样的字眼,仿佛有无穷的魅力,让人们甘心为之奉献时间和生命。

思想家们是这样,政治家们亦是如此。乱世的帝王无一不以统一为己任,只想天下太平"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那么先秦时期大一统思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再一次领略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激发出的思想火花是如何烧成熊熊大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礼崩乐坏,统一遥遥无期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礼崩乐坏,统一遥遥无期

上古三代的统一实质上只是形式的统一,而不是结构的统一。因为那个时候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还不像后来封建社会所区分的那样明显,僭越等级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在不同阶级之间的要求还比较松散。统一王朝下分封的诸侯国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而这在中心王畿地区兵力强盛,经济发达的时候尚且可控,而一旦中心衰落,周围的诸侯国就会伺机蠢蠢欲动。

所以在上古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并没有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这二者之间的发展速度是不对等的,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春秋后期,礼乐崩坏。每个诸侯国都为了能够在兼并和争霸战争中夺得先机以及优势地位,都向社会打出了招揽人才,吸收征集治国良策的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由于现实环境本身的错综复杂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更是对各大思想家们进行现实上的启发,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自成一派,把自己的观点和一些治国的良策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除了写书,他们也会招收弟子继承自己的学说和衣钵,甚至还会进行相应的社会活动。

比如孔子就经常周游列国,向诸侯王宣讲自己的治国学说和仁政思想。但是很可惜,由于当时现实条件的限制,他所提出的设想只是空想或者说是幻想,在一个只有使用暴力才能够生存的时代他却要求统治者做到仁义;在一个只有使用战争才能够存在的时代他向统治者宣扬和平。

超前的思想在当时并不很受欢迎,当然这并不妨碍后世的封建统治者们把它进行包装再加工,变成官方儒家思想。不过也并非每一个思想家的学说都不受到统治阶级的欢迎,比如强调王权,鼓吹绝对尊君依法治国的法家学说,就曾经风靡一时,备受青睐。

虽然不同的学说会有不同的待遇,但是我们可以大致的把它们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现实问题的分析、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往后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献出的计策。

百家争鸣时期,每一个思想家的思想中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又有其他学派的共性。这样一来,在长期的融合中,它们就能够取长补短,为己所用,进而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学说和体系。

思想和思想之间的交流诞生新的思想。思想和思想之间的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大一统思想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暗自发育,吸收,发展,像一颗火苗等待合适的时机燃烧成烈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百家争鸣,学术精彩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百家争鸣,学术精彩

大一统思想是现实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中国人都有着非常强烈而又敏感的祖先崇拜,甚至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然后说我们都是华夏子孙。所以哪怕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只要还有这种情节的存在,那么就很容易建立起各个地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再者,人们一直都对"中"有着几近痴狂的崇拜。小到建筑的选址要在合适的位置以显中正,大到构建一个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和社会结构。这种情结在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

文化层面上促使大一统思想形成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各个先秦时期的思想及学派中本身就涵盖很多大一统的哲学理念和政治抱负。我们可以把它简单概括为"修齐治平"的思想,圆满人生的终极标志不过都是"平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治上,秦朝统一六国开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一统。这样一来就使得当初很多思想家们关于一统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尽管这样,他们对于现实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环境的构造方面的讨论并没有结束。相反正是由于政治上已经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所以反过来这样的结果也会影响到大一统思想发展。

政治上进行了统一之后,首先带来的结果就是族群的整合。这意味着华夏各族之间、华夏各族和蛮夷各族以及夷夏各族与外藩各族的融合都开始加快进程。这样的局面也会给大一统思想带来一定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秦时期也是农业发展的初期,土地和土地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夏商周时期还是土地公有制,农业生产以集体的形式进行。西周时期更是把这种关系进一步的强化,也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物都是归天子所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也就慢慢的向私有制进行了转化。私田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再加上生产农具的改革,以及铁农具的出现及应用都带来了经济上很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南北方的作物交流也没有停止。稻,小麦,菽,粟扩大了种植的范围并传至别的地区。与之类似的情况就是六畜的驯养也开始步入成熟的阶段。

这些经济上的变化都为大一统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盛世迎来大一统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盛世迎来大一统

大一统思想促进了大一统的发展,在秦朝统一之后,这种“统一”的意味变得更为明显。秦始皇称自己为皇帝,和这个称号相对应的是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可以与神权相对抗。皇帝一个人就能够决定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方面的事宜。

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原意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制衡权力。虽然设立了三公九卿,皇帝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的实力并没有改变和削弱。因为这些官员都是皇帝亲自挑选和任命的,也就是说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听皇帝命令。同时废井田、开阡陌,在地方废诸侯设郡县,通过这种方式把每一丝每一毫的国家权力都牢牢地攥在手里。

这样一来皇帝的势力范围就不仅仅是在统治中心,地方郡县的长官和中央的官吏都得服从皇帝的政令。

除了政治制度上的改革,秦始皇还有很多其他的措施。统一文字,法律,度量衡,年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期为了适应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传达政令的需要,邮役制度、陆路运输和漕运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也随之一起发展。

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是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但是它在侧面上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事实也可以证明这些举措都相当有效果,甚至可以说有开创性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术大一统似乎并没有政治层面的那么成功,并且被后人所诟病。为了秦朝能够进行长期有序的统治,秦始皇及其谋臣们都决定采用愚民手段。

秦始皇立过227个国家级的寺畤,企图统一信仰。还发生了焚书坑儒这样的事情。焚书坑儒看上去是术士欺骗秦始皇能够炼制长生不老丹药,以及朝中术士贪污朝廷钱款等各种不良事件堆积在一起的最终爆发的结果。

但是我们明确焚书坑儒本质上绝对不是打击作风不好的儒家术士和秦始皇借机统一思想这么简单。它的背后正是法家思想和其他诸子百家思想在统治地位上的争夺。既然学术学说多样化,就一定会带来学术地位的明争暗夺。

统一思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秦始皇采用的方式太过于激进和猛烈,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民众和其他学说代表的反感。所以哪怕是在进行正常的思想层面的改革也会被人扣上暴政的帽子。

相反地,汉朝也有类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可这个过程较之秦朝就是一个非常缓和的过程,所以民众就比较能够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结语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学者们都说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有两次,一次是西周封邦建国,另一次则是春秋战国思想大一统。大一统思想先是在各个学派各个领域萌芽发展交融,最后定型。后来又经过武装暴力"烧百家"和文化暴力下"罢百家",显示出单一化存在倾向。

古代统治者们也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怀柔远方,团结民族,吸纳并且改变异邦,这才一步步地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同时也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圈。

但是封建时期只能面对一的思想而不允许发出别样的声音,又不免感到单调。我们今天之所以怀念先秦时期,不仅仅是怀念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局面,其实也是在感叹它们蔚然兴起却又倏然而逝的宿命。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史记》

《战国策》

《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