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蘧常(1900~1989年),字瑷仲,号明两,别号欣欣老人等。浙江嘉兴人,生于天津。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任教授。著作众多,有《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严几道年谱》《沈寐叟年谱》《顾亭林诗集汇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二十世纪书坛,王蘧常是一个异数,其书法堪称奇葩。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中国,天津首遭劫难。王蘧常父亲时任直隶总督裕禄的幕僚。王蘧常即出生于此国难时刻,在襁褓中随家人侥幸逃生,安归故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幼承庭训,青年时代入读唐文治主持的无锡国学专修馆,这是培养传统国学人才的著名学府。从无锡国专学成毕业后,王蘧常终生耕耘教坛,治学作书,得享高寿,这对他在书法上终成正果意义重大。

王蘧常自幼好学,酷爱文史与书法。因为早慧,他被家人寄予厚望,其父以“后右军一千六百五十二年生”铭其出生。其中的年数计算失误,王蘧常推说“然以父言,不忍改也”。此铭后由同乡陈淡如奏石,王蘧常以为常用印,显露了王蘧常在孝顺的同时,亦高标自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岁之前,王蘧常临习过多种书体。18岁那年他结识回嘉兴省亲的前辈兼远亲沈曾植。次年,沈曾植再次返乡期间,对他提出了重要的学书建议:“凡治学,毋走常蹊,必须觅前人夐绝之境而攀登之,如书法学行草,唐宋诸家,已为人摹烂,即学二王,亦少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自出——章草。”

沈曾植像扳道工一样改变了他的学书轨道,让他从此走上章草探索之路,这是一条孤独、专一、枯燥、漫长的路,也是最终取得成功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孤独,是说章草是一种较少为人问津的特殊书体,它断续存在,没有形成绵亘不断的历史脉络,没有太多师友可与切磋琢磨。

所谓专一,是说王蘧常从此主攻章草,即使一度涉猎篆隶,其宗旨也在于丰富章草的营养。所谓枯燥,是说章草既退出了实用领域,又没有太强的抒情性,还富于程式化,长期操练,难免乏味。

所谓漫长,是说自1918年开始,王蘧常矢志不渝探索章草。在漫长的追求中,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青年时期,耳濡目染于沈曾植章草,追求古拙,字形横向延展;中年时代,在章草中融入楷书的法度,追求整饬的格律化,字形纵向拉开;老年时代,春种秋收,吐丝酿蜜,终于达至成功,渐臻化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批评可以凭借不同的标准展开,如果以抒情的强度与广度来衡量,王蘧常貌似处处在触犯忌讳:如作品面貌的丰富性不足,终生仅主攻章草一体,千作一同;如单字形象变化不多,结构、分布、节奏,单一如排算子,从头到尾依靠自然承接。这些缺陷与章草本身的书体制约有关,说明书体本身的形式规约强大、牢固而隐蔽,它在暗中掣肘艺术家的表达,也与王蘧常的独到选择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一种标准下的艺术忌讳在另一种标准下有可能被悄悄换算为艺术亮点。假如换一个标准,比如以古雅的标准来衡量,王蘧常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章草“不落唐以后笔”,虽非人见人爱,但却赢得了专家的激赏。

就章草而言,在二十世纪书坛,王蘧常绝不逊色于沈曾植、王世镗;上溯宋元明清,王蘧常同样足以傲视前贤。另外,将章草由小展大为擘窠巨书,实开前人未有之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蘧常的秘密在于他抓住了书法的核心用笔。他坚持中锋用笔,不管是行笔的中截,还是在行笔的起承转合处,笔笔坚实不虚,笔笔气息连贯,笔笔追求古雅的篆隶古意,坚持意到笔到。经历漫长岁月的耐心锤炼,他渐渐挤掉早年和中年线条中的绵软、松懈、稚嫩之弊,逐步达到晚年的坚实、厚重、苍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章法、结字、节奏自然单纯,虽然有欠丰富,但是由于精审的控制,彻底涤除任何恶趣与俗气。直取核心,务求纯粹,是他成功的关键。

中国美学对艺术家能力构成有复杂的要求既需多“才”,又要守“法”。王蘧常不缺才能,他以早慧曾嬴得康有为、沈曾植等名流的青睐和乡邑贤达的赏识,但是他一直毫不松懈地敬畏法度,丝毫没有依仗知名教授的学者身份轻慢技术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蘧常曾就学习书法提出六条基本经验:专一、敏速、诚正、虚心、博取、穷源委。六条经验既不复杂也不晦涩,但是躬行者太少,所以成功者盖寡。他的学书之路表面上看不无笨拙之感,其实饱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