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引发激烈讨论,风波还未完全平息之际,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建新陷入新的舆论质疑声中。

8月8日,湖北武汉市退休媒体人李未熟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实名举报陈建新,称其既担任作文阅卷组长,又编写出版高考作文辅导书、进行高考作文指导讲座等,“既做教练员又当裁判员”。李未熟表示,“9日下午,我接到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的电话,表示收到我的举报材料,已着手调查”。

据接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人士透露,该院确实收到来自湖北、举报陈建新的邮件,并与举报者进行联系,会对所举报的情况进行了解。

此前,2日,浙江外国语学院主管、主办的《教学月刊》微信公众号刊出一篇今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并配发阅卷组长陈建新的点评。不少人在看到这篇作文的开头时就已经开始“怀疑人生”,晦涩生僻的词语、难以理解的观点引发热议,有人赞同陈建新的评价,认为“满分绝不是无懈可击的完美文章,只要跟他这一届的学生横向比较是一流的就够了”;也有人认为文章辞不配位,文风不值得提倡。

此次的名声大噪,显然不是陈建新期待的。从他力挺《生活在树上》满分引发的几乎一边倒质疑,到媒体扒出他很多与职务脱不了干系的行为,人们发现,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目前舆论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既做教练员又当裁判员”是否合规?

据浙大官网介绍,陈建新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1954年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写作学的研究和教学,任职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

据浙大人文学院和多次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几位教师称,陈建新几年前已从浙大退休,而其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已有20年。鉴于这一背景,一些自媒体将陈建新戏称为“浙江高考作文之父”。

据浙江大学官网介绍,陈建新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基本止于2006年前后,这时陈建新已年过50岁。前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张浩说,2018年,陈建新还出版了一部名为《作家的主体意识和文化重建的镜像》的学术著作。

《中国新闻周刊》搜索万方数据库得知,2010年,陈建新完成了同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张浩说,应该可以判断,近十年间,陈建新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高考作文写作上。

据中国出版传媒网2019年4月26日一篇题为“浙江教育社携小鹅通打造知识服务优质案例”的报道,浙江教育出版社联合多位高考阅卷名师制作《高考作文密训课》系列付费课程,并上线至小鹅通知识付费店铺和分销市场,帮助考生灵活、有效地掌握作文应试技巧。报道显示,课程主讲人之一是陈建新。浙江省内多所高中官网信息显示,陈建新曾在杭州、温州、湖州等地作进行高考作文指导讲座。

此外,有多本陈建新主编的高考作文辅导书在各平台销售,如定价59元、2019年12月第一次印刷的《高考作文实战实训》,陈建新是两位主编之一;由陈建新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修订论述类文章精选精评》2016年11月出版,定价30元;两本书均附有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点评等。

在多次讲座中,陈建新提到要切忌套话作文,并曾将屈原、陶渊明、苏轼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而据媒体报道称,六七年前,在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负责人明确提出此类意见后,意见下传至省内各学校,浙江省考生高考作文中引用的名人逐渐由古代转向现、当代,由国内转向国外,由知名者转向不知名的人。

讲座中,陈建新还反对矫揉造作的文风,提倡准确、简洁、流畅、明了的语言,他说“写论述文不要掉书袋、过多举例、要提升用词准确性”,“准确性放在语言的第一位”,“很多人陷入一个误区,以为用优美的语言和不常用的词语,就是一篇好文章”,写作不是简单堆砌材料。

“一篇高考作文该打多少分,这是阅卷组的权力,但我觉得阅卷组应该单纯一点,不能既做教练员又当裁判员,边开班出书,教人怎么写作文,边给高考作文打分。”李未熟说,“我查了公开报道,陈建新应该担任了21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在这个领域是权威,又参与编写多本与高考作文有关的书籍,并在多所学校进行讲座,似乎将高考作文变成了生意,这不应该。”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前社长王旭明也表示,无论是出书,还是开讲座,陈建新以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身份参与其中都不合适。王旭明说,国家有相关规定,高考命题者严禁在一定期限内严禁出书、开讲座,对于阅卷者而言也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定,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定应当补充。

王旭明还称,对于陈建新一连担任20年阅卷组组长的现实,也应通过制度设计予以调整,保证3~5年左右更换,确保新鲜血液的补充、人员的正常流动以及阅卷质量。

据澎湃新闻报道,记者曾于9日晚致电陈建新,询问对网曝他参与编写高考作文辅导书的看法,他回应称“这个事情我都不知道。”

陈建新与满分作文有何关系?

李未熟的另一点质疑与作文相关。“《生活在树上》与陈建新在《高考作文实战实训》里收入的满分作文《书写自我的生活》在语气、结构上相近,应予重新审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浩是浙大人文学院的老师,多次参与浙江高考作文阅卷。他说,样卷修改和评分细则是陈建新带领大家经过讨论确定的,审核组的话语权较重,陈建新担任作文阅卷组组长,也就是审核组组长,审核组老师的人选由浙大、考试院等参与确定,今年审核组的老师有六七人。

具体到这篇满分作文,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老师之一李楠说,这篇作文在小组打分中出现争议,三评过后,被送到的审核组,也就是说,这篇作文被审核组抽查时,已经有了39分和两个55分的评分。李楠是在作文阅卷进行到一半时,见到了那篇《生活在树上》。当时,陈建新在和审核组的成员正在讨论这篇作文的评分,并暂定了55分。而最终给予满分60分,是在所有评卷结束后,将所有高分作文进行比较讨论后,最终确定。这一最终过程由审核组完成,中学老师不参与。

而据多位参与此次高考作文阅卷的教师称,关于《生活在树上》文中引用的典故、名言出处,在给出满分之前,阅卷老师都予以了查阅确认。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也在8月4日回复满分作文时称: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

在浙江《教学月刊》社的公众号上,《生活在树上》文后,陈建新这样评价:文章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10日上午,“三位一体升学指导”、“浙江高中语文团队”等微信公众号发布署名“浙江省写作学会”的《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回应“高考满分作文有内幕”的指控,“这是诬陷”:

“本来是一场关于高考作文写法的大讨论,可以推进中学作文教学,配合语文新课改,但这两天个别网文却变了味,把一些不实之词强加在陈建新老师身上,有必要做几点说明。”这份“说明”称,有人公开发文指控陈建新老师与该满分作文作者间存在利益交换,甚至言明为“师生关系”,“可以认为该指控就是诬陷。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人都明白,该作文能落在陈建新手里纯属偶然,整个阅卷打分完全符合程序规范。”

发布“满分作文”是否合规?又为何删稿?

有语文教育界业内人士质疑,这次浙江满分作文第一时间在刊物上披露,是违规的。北大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温儒敏就指出,“高考阅卷评分应当有保密性,所有参与阅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阅卷情况,这是纪律。这次浙江满分作文,第一时间在刊物上披露,是违规的。”

文章在《教学月刊》微信公众号发布后随即被删除,《教学月刊》杂志社一位工作人员8月4日对媒体回应称,删除前述微信文章,是因为浙江省高考招生工作仍在进行中,现在发布可能不是很合适。

在浙江省写作学会的《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中,也解释了“满分作文”发布和此后删稿的原因:为推动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给中学作文教学提供范例,学会与《教学月刊》商定,由学会参加阅卷的老师在高考阅卷结束后向《教学月刊》提供10篇高分作文并点评。月刊社编辑部本打算在9月号刊登,为预热,8月底在公众号上发表其中一篇作文和点评,引发极大反响,后来月刊社撤下该文和点评,其余文章和点评也不再发表。

说明还称,省写作学会与《教学月刊》的这次合作,是由学会会员提议,会长赞同,然后再通知陈建新加入的。陈建新老师并非主导。而且,省写作学会与杂志社的合作,无涉金钱,都是纯粹的专业角度考虑。但目前,发布这份说明的公号已将文章删除,李楠说,“因为公众关注太高”。

是否“诬陷”为何由 浙江省写作学会说了算?

浙江省写作学会发布《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之后,有媒体提出质疑——

浙江省写作学会与陈建新是什么关系?它为什么要这样急迫为陈建新在高考语文作文阅卷中受到的质疑作反驳、发表声明?

如浙江省写作学会在这则《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所言,这“本来是一场关于高考作文写法的大讨论”,写作学会参与这个“作文大讨论”,是名正言顺的。但是,现在网友们就这个“大讨论”,引伸出了其他话题。

陈建新在高考语文作文中是否遵守高考纪律,以及相应的法规;陈建新凭什么长达21年稳坐“阅卷大组组长”职务;陈建新在21年间,有没有依靠“阅卷大组组长”的影响力,从事与高考语文作文有关的违规活动等网上关切,如果要回应,也应当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或者浙江省教育行政机关的活。

整个链条中,与浙江省写作学会有关的,大概就是在这则说明中“省写作学会与《教学月刊》的这次合作,是由学会会员提议,会长赞同,然后再通知陈建新老师加入的,陈建新老师并非主导’。”也就是说,浙江省写作学会与陈建新的“大组长”履职情况,是没有什么紧密关系的。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显示,该院的主要职责第六条为“负责全省教育考试考风考纪建设,按规定协助处理考试招生违纪违规事件。协调本省考试招生、教育评估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这能否理解为,涉及陈建新的事,应该归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处理?相信包括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在内的相关部门,会认真回应这波舆情。

截至目前,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还没有针对上述质疑做出回应。陈建新称“不知道”,但当地有关方面应该尽快调查、回应,公众需要一个真相。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中国新闻周刊、中青报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