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成为当前最大的黑天鹅事件。随着疫情的持续扩散,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服务业损失惨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抗疫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然而,当前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形势依然严峻,服务业发展仍然受到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需关注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坚持底线思维,采取有力对策,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实现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1

疫情对服务业的主要影响

传统服务业遭受严重打击

一是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在疫情中断崖式下降。数据显示,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达53%的服务业,在疫情发生时受冲击最大,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处于几乎停摆的状态,其中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电影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需求降幅最大。二是服务业产业链遭受“断裂”风险。严格的疫情管制措施在抑制宿餐饮等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需求下降。截至2020年2月,我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客运量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80%,货运量也下降约26.5%。此外,金融、房地产等行业也因疫情出现不良率上升、证券交易量下降、贷款不能及时回收、销售延期乃至暂停等问题。三是风险从服务业向制造业转移。鉴于我国如此庞大的服务业规模以及服务业内部错综复杂的链条关系,将出现服务业产业链连带冲击制造业的可能。如由于文化旅游业受到明显冲击,与之相关的景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材行业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互联网+”模式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

在线医疗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应对疫情的重要手段,全国多所公立医院也建立了医疗互联网服务,不少医疗互联网服务平台推出免费义诊或问诊等服务。随着国家逐步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结算体系,互联网医疗还将进一步发展;在线教育快速发展,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2%,占网民规模的46.8%;生鲜电商用户需求高涨,尤其是中老年用户激增。数据显示,阿里本地生活春节期间,“60后”用户线上买菜的订单量翻了4倍。每日优鲜1月23日至2月23日期间,40岁以上用户增加了237%;软件服务业迎来发展契机,以阿里钉钉、企业微信、腾讯会议为代表的远程办公软件使用率激增,诸如人口数据迁移大数据、疫情地图、发热门诊电子信息、北京健康宝等疫情、医疗和居民出行软件或小程序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发展还受不确定因素影响

一是疫情不确定性增加了复工复产风险。由于新冠病毒隐蔽性强、传染性强、影响范围广且有可能反复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工复产风险,甚至有的企业会出现复工后又停工的情况。二是服务业恢复具有滞后性。2003年受非典冲击,服务业增速从2002年四季度的11.3%小幅下降至2003年一季度的10.5%;二季度第二产业回落1.9%,第三产业回落1.8%,整体GDP增速回落2%;三季度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第二产业增长迅速恢复至一季度水平,但第三产业的恢复相对较慢,直至四季度才出现明显改善。显然服务业恢复时间滞后于制造业,其还受民众信心、消费需求等因素影响。三是海外需求持续下降。截至6月15日,全球确诊新冠肺炎病例791.2万例,累计死亡43.3万例,已经波及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欧疫情尤为严重。由于疫情在全球蔓延且确诊人数仍在增加,除了对华紧急医疗物资需求增加之外,其他诸如矿产原料、机械、轻纺织品等对华需求明显下降。2020年1-3月,煤、焦炭及煤砖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4.2%,金工机械下降了19.2%,服装及衣着附件下降了18.8%。

2

精准施策推动服务业有序发展

有序恢复生活性服务业

优先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服务,抓紧推动社区小型便民超市或便民生活服务中心的正常开业营业,做好生鲜、蔬果等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稳定供应。同时,要竭尽全力为社区鳏寡孤独老人和生活困难家庭提供基本生活服务。

化危为机推动新模式新业态

大力发展“宅经济”。积极发展线上生活服务(餐饮、游戏、付费影院、医疗保健知识)、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影院、大数据应用等,创新发展短视频(抖音、快手等)和网络直播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强居家脑力劳动为基础的文娱创作、科技服务创新和信息服务创新等。

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策解决后顾之忧

一方面抓紧出台地方政府、保险公司、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专项保险基金,消除企业用工顾虑,同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流行性疾病保险探索经验。另一方面提高地方政府资金配置能力。国家可考虑短期内调整服务业税收分成比例,予以地方较大的税收份额,以支持地方统筹复工和防疫。此外在金融方面,提前对可能出现的“三角债”现象对经济的影响做好评估、监测和处置工作。

作者简介

王晓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社会事业业务部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乡村振兴、老工业城市、服务业、生态环保、教科文卫等领域的规划咨询、政策咨询、项目评估工作,主持包括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包头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编制、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中期评估、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评估、全国城区老工业搬迁改造工作年度绩效考核评价研究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咨询成果多次获得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及中咨公司优秀成果奖。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SC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篇。

尤伯军,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社会事业业务部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教科文卫、商贸流通、防灾减灾、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规划咨询、政策咨询、项目评估和投融资咨询,主持作包括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审、四川灾后重建规划编制、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编制、成都地铁七号线PPP咨询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先后出版《PPP项目投资决策》《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政府投资体制的制度创新:项目法人招标制》等著作,多次获得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中国投资协会以及中咨公司优秀成果奖。

彭树恒,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社会事业业务部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大学博士。致力于城镇规划发展建设、产业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工程咨询工作。近年来多次担任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编制主要执笔人等重要角色。著有15篇学术论文,曾获得全国优秀咨询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吴梦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社会事业业务部工程师。主要从事教科文卫、老工业城市振兴发展、服务业等领域的评估咨询、规划研究工作。承担了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方案评估、城市安全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建设项目、西藏藏医药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黑龙江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专项等多项咨询评估工作;参与了南光(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抚仙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多项成果获得中咨公司优秀咨询成果奖。

声明: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咨公司,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产经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