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遗址是它厚重的内涵,牡丹是它亮丽的名片。在这里不仅能触摸到千百年前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韵味,还能漫步于千亩牡丹园中,领略“花中之王”的魅力。这里就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南垣村。

塬上村庄诉说千年历史

从民和县城沿着川(口)官(亭)公路向西南行驶20公里,便到了西沟乡。西沟乡,因境内西沟而得名。西沟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下游“三乡一镇”的人畜饮水提供保障,因此西沟有着“民和水塔”的美誉。

南垣村处于西沟下游。从南垣村沿着西沟向上游前行10余公里,是西沟河的源头所在,也是西沟自然风景区和松山原始森林风景区所在地。这里重峦叠嶂,溪流淙淙,树木葱郁,名贵花草遍布其中,而其间又各有一座古刹依山傍水,是天然的避暑胜地。这两处风景区景色相似,犹如一对孪生姐妹,分布在西沟河的两侧,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造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创造了一方特有的地名,每个地名的由来或背后都镌刻着文化烙印,南垣村名正是如此。因此,要了解南垣村的历史,我们有必要去解读它的地名。

“南”字不难理解,指方向,而南垣村的“南”是相对于西沟河而言的。“垣”在地名中的解释为“墙”,后延伸为“城”。“南垣”,可简单理解为西沟河南侧的一座城。

民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聚居,留下大量具有考古价值的文物,尤其以造型多样、构图精美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著称,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有些马家窑文化彩陶珍品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

在民和众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位于南垣村的南垣遗址在规模上虽没有同县的马场垣遗址和边墙遗址那样出名,但作为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历史价值绝不低于任何一个遗址。

当走进南垣村时,你会发现村子坐落于一处台地之上,与马场垣乡下川口村属于同一地形。当地人告诉记者,在民和,一般地名中有“垣”字的地方,十有八九都处于台地之上。

“垣”字没有作台地的解释,可为何却处于台地上呢?《现代汉语词典》似乎给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与“垣”同音的“塬”字,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坦。按照“塬”字解释,南垣村也可理解为处于西沟河南侧台地上的村庄。

不管是“垣”还是“塬”,在南垣村都有着合理的解释,或许这也是南垣村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吧!透过地名,南垣村的历史犹如一部纪录片,一帧帧地在面前浮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亩牡丹展现国色天香

说起牡丹花,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而在南垣村,每年5月份,这里便会成为牡丹花的海洋,放眼望去,满山满坡满川,层层叠叠、一望无际,蔚为壮观。

南垣村牡丹园种植的牡丹是青藏高原少见的油用牡丹,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当地打造的千亩油用牡丹基地,不仅成为青海“东大门”一道亮丽的花海风景,也成为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花”。

据了解,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木本油料作物,花可供观赏,籽可榨油,花蕊可做茶,花瓣和花叶可做化妆品,根又可入药,可谓全身都是宝。另外,油用牡丹为多年生灌木,栽植后第三年开始结籽,五年后进入盛产期,50年可以不换茬,耕作成本低,堪称“铁杆庄稼”。

南垣村牡丹园由民和县绿禾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03亿元,目前已流转土地86.7公顷,栽植油用牡丹200万株,紫斑观赏牡丹105个品种,芍药牡丹35个品种,已建成油用牡丹观赏区、紫斑牡丹观赏区、薰衣草观赏区、桃花岛观赏区及宿根型花卉观赏区。据公司负责人何志栋介绍,依托西沟优美的风景,要将南垣村打造成以牡丹为亮点的乡村特色旅游休闲园。今年五月开园后的半个月内,就吸引了近3万人次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目前,牡丹园已生产出紫斑牌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酒等产品,填补了青海省油用牡丹产品的空白。在2019年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商品博览会上,“紫斑牡丹全花茶”获得了特色食品优秀作品奖、“牡丹多肽面膜”获得了纪念品类优秀作品奖。在2019年青海(河湟)第四届农产品展交会中,“紫斑牡丹籽油”荣获金奖。

凉面是青海地区有名的消夏面食,尤其在全省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民和,人们对凉面更是情有独钟。而在南垣村牡丹园景区内,传统的凉面被赋予了新的定义——用牡丹籽油代替菜籽油。牡丹籽油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并已被国家批准为新型资源食品。用牡丹籽油拌的凉面,不仅有传统凉面的清爽,还透着淡淡的花香味,带给人们全新的味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