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曰:“尝闻于长史,岂不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谓乎?"长史曰:“然"。

继续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这句本是老子五千言中的一句话“损有余而补不足”意思是去多余,补不足,使之达到调和均匀的状态。

单说“损有余而补不足”,多数人都能理解,只是一放到书法中,则容易出现一点模糊不清,到底该补哪,该去哪?

先看颜真卿的解释。

结构点画有失趣者,则以其他点画在旁补救,此为补不足。

这个概念好理解,但难找例子。相信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会体会到这样一种阶段,某时某刻突然感觉自己对字体结构通汇了,随意书写,也能使字体结构稳定不散。

换言之,即便一开始起笔处写长或写短或写歪,也能通过改变余下笔画的长短,使字体达到稳定不突兀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学唐楷的人未必能很快领会这一点,因为法度太过严谨,难变化。

但魏晋小楷或北碑写多了的人,肯定会容易理解这一点,因为结字很灵活,没有太多束缚,所以笔画长短,字体宽扁都是可以自己去加工也不会对原帖味道有太多改变。

这种感觉是楷书间架结构熟练到通汇的结果,而这种结果会直接作用到行草上,换言之,只要楷书基础好,行草字形一定不会散,怎么乱写结构都呼应,夸张点解释,可以直接用流行书风做例子。反之,行草形神散漫无呼应,楷书基础必定薄弱,这是可以直接通过行草水平判断楷书基础是否扎实的一个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流行书风,且别管字好看与否,先看字形是呼应还是零散?

某些部分无论怎么放纵,最终都能用几笔给它圆回去,让字呼应。

这点能力,就是张旭所强调的。

当然,用流行书风举例子是夸张解释,方便理解。这种能力一具备,写传统书风行草更实用。

张旭在《笔法十二意》开头中就强调“书之求能,且攻真草”,

写了正数和草书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而补不足,则就是通过正书训练得出的结果,后作用到行草。

正书基础首先要好,也就是精一家,其次要博临百家,隶书也是正书的一种。一个字的外形,在不同正书字帖中有不同的结构处理,甚至在隶书不同碑帖中,有不同体势处理,只要稍微临习两遍,熟悉体势,则自由书写时随意生发也不会导致字体散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只写一家楷书,写的时间再久,也不会通汇这一点的,说白了就是不具备字体随意变化的基本功。

依旧上方流行书风举例,看似杂乱,但是其中每个字的笔法还有字法,都可以找到出处,看不出说明对古帖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注定流行书风会被大众排斥,因为大多数爱好者终其一生也难去了解那么多字帖,不过,稍勤奋一点,其中三五个字的取法还是明显的,都是初学阶段常用字帖。

话说回来,这只是一个辩证法,能力是这种能力,至于怎么用还是要看自己,学会了可写流行,也可写传统。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明清小楷中有很多以隶书为原型而改变的楷字,可以多去找找。

这句话简单解释就是,想要做到千变万化而不散,就要学会“补不足”。

拓展开来就是讲“补”的能力如何练,正书要精要博,直到对间架结构通汇,能在行草中随意生发,即便书写出现错误,也能及时补救回来,成为特色。

对间架结构通汇到一定程度之后,下笔随便乱写都有呼应在,所以古人很多随手书写的稿件,即便有用笔或结构的明显失误,也不显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