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我国特殊的原因,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为此,大量城市里的人为响应这个号召,纷纷来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这些人也被称为知青。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就跟知青有关。

故事的主人公叫傅索安,她是全国第一个插队落户的“知青”,后来又叛逃到前苏联当特工。那么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后来她的结局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索安1949年,出生在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一家科研单位的英语文字翻译。由于家境十分优越,所以她从小就养尊处优。

从小就长得很漂亮的她照片经常被拿来在照相馆陈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赞。

但是她的长相和性格却相差很大,她天生爱动且经常惹是生非。在她读书期间,就一直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傅索安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她在班级里担任着班干部、英语课代表,又是共青团支部副书记,是一个很有号召力的活跃分子。

1966年8月18日,她参与了红卫兵的队伍去接受主席的接见。在这之后,傅索安就开始了”革命大串连“。在仅仅的三个月中,傅索安的足迹遍布了新疆、内蒙古和东北省,不但去城市还下农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甚至还在内蒙古距中国、苏联的界河额尔古纳河不到二十公里的奇玛村落户,由于傅索安爱出风头,在她下乡之后,做什么事情都能遥遥领先。

之后,傅索安就成为中国第一个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在有了这个称号后,她的事情经常会在报纸上出现,成为人们常常夸赞的对象

在傅索安落户的奇玛村有一个仅仅相距四华里的鲍家庄。这是黑龙江境内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经济极其落后,以农业为主,所以水源在就显得极为重要。但是这里偏偏是极度缺水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1958年两个村庄就商量着一起建造一座水库。在经过长时间的协商,两个村庄计划各出一点人力和土地面积合作建造一座水库。在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水库终于建好了。

但是在水库投入使用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首先是水库蓄水量有限,不能满足两个生产队土地的灌溉;再者就是就是水库每年的维修和养护的费用该如何分摊。这些问题一直让他们纠纷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索安觉得自己是奇玛村的一员,所以应当为他们村庄出一点力。于是,在一天夜里,傅索安带领着一队农民,与鲍家庄人发生激烈的武力冲突。受袭击的鲍家庄生产队员5人被殴伤,其中三人骨折,一人一只眼睛被打瞎。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工作组的那边,并立即展开了调查。

在调查过后,他们发现这件事情完全是傅索安和几位知青挑起来的事端。从此,她又多加了另外一个称号,名为“挑动群众斗群众的幕后黑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68年5月8日,工作组在鲍家庄召开批斗会,对傅索安等几个"黑手"的罪行进行批斗。鲍家庄的社员对"黑手"恨之入骨,有少数人还跳上批斗台以暴力教训这5人。

等到批斗结束后,傅索安的脸肿了半边。傅索安清醒的认识到工作组要拿她开刀了。无奈之下,她绕开边界的岗哨逃到了苏联。

在傅索安逃到苏联的日子也不好过,经历了站刑、电刑、灯刑、死刑及种种人身污辱之后,被送往特维尔谍报学校接受训练。

自此之后,傅索安成为了一名苏联的女特工。并在当特工期间,还参与了“东京谋杀”事件,之后一直潜伏在台湾,为苏联执行任务。

尽管傅索安任劳任怨的为苏联工作,但最后也没有得到一个好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在傅索安叛逃到苏联之后,由于经历过非人的折磨,她的身体已经极度的虚弱,不久就患上了肝病,后来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傅索安只能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苏联休养。

但是在休养期间,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因为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在1974年4月13日,身患肝病的傅索安在病房中自缢身亡,年仅25岁。

作为当时第一批女知青,在当时也获得很多的荣誉,这些和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很多时候成败就在自己的一念之差中,在那次因为自己错误的决定发生的械斗,改变了她的一生,也导致她的结局让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