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综艺晚会里,偶像歌手在台上演唱了自己的新歌,但总有一些地方怪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里面的歌词被改得面目全非,吻不能出现,可能太亲密了,有性暗示,危险可能不能来形容人,丘比特被改掉,可能是西方的神不能出现在东方的歌词,或者他是个露着屁股的小孩,不太雅观,但就连歌词中与歌名一样的“情人”也都改成了晴日。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一些词语都默默地被双引号包围了。

我们常用的口语中,笑“死”了,吓“死”了,都进行了这样的处理。甚至有时还会出现音画不同步的情况。女选手在谈到自己特点的时候说自己性感可爱,但字幕明明白白地写着迷人。

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

《歌手》中,歌词中的“给我一支烟”改成了“给我一只眼”,颓废曲风一下成了恐怖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音乐app里,连英文都不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这样的做法是节目为了防止之后出现审查问题而提前所做的自我阉割。

我们像是被包裹在透明塑料里,明明什么都看得到,却假装被蒙上了眼,保护地彻彻底底。

更多时候,我们认为语言,尤其是说脏话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在《一本正经说“脏话”》这本书中,作者对《儿科》杂志中的一篇科学研究进行了解释。

脆弱的小心灵

2014年夏,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北奥古斯塔的一家超市里,因为当着两个孩子的面说脏话,丹妮尔·沃尔夫(Danielle Wolf)被捕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描述不尽相同。所有人都同意她说过“Stop squishing the fucking bread!”(别压扁了面包!)。大家的分歧在于,她这句话是冲谁说的。沃尔夫表示自己是冲丈夫说的。她丈夫把冷冻披萨扔进了购物车,把下面的面包都压扁了。而有目击者称,沃尔夫是冲自己的孩子说的。然而不管怎样,这话都进了孩子们的耳朵里。那名目击者打电话报了警,沃尔夫因行为不检被捕。根据北奥古斯塔城市法令(§ 16–88[12]),行为不检包括“生气时,在他人面前说出任何低俗、淫秽或猥亵的词语” 。

需要澄清的是,除了让路人,包括小孩,直接或间接暴露在亵渎语环境中,两种情况无疑都没有对任何人造成伤害。沃尔夫没有因身体虐待或言语辱骂孩子而获罪,维纳布尔也没被指控在机场候机楼恐吓孩子。导致他们被告上法庭的行为,是在孩子身边说了脏话fuck。至于这样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特别是考虑到宪法中对言论自由权的保护,这一点还大有讨论的余地。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再来看这一点。现在,我举这些例子,只是想强调我们根深蒂固的信念,即认为让孩子接触亵渎语是有害的。法律条文和社会实践让这一信念愈加牢不可破。

如果亵渎语有害,我们理应小心。社会、公共机构以及我们每一个人,有责任确保下一代能够健康成长。我们是否需要监管他们身处的语言环境来保护他们的成长?如果亵渎语真的伤害了孩子,应该要承担社会或法律后果。当着孩子的面说脏话,最合理的罪名大概是虐待儿童,应受到相应的惩罚。

美国儿科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简称AAP)似乎有了答案。2011年秋,协会发布了一份新闻稿,告诫大家接触亵渎语对孩子有害。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来自备受尊重的著名医学杂志《儿科》(Pediatrics)不久前发表的一项研究。协会声明包括两部分。首先,它宣布,暴露在亵渎语中会增加孩子对亵渎语的使用(就这项研究来说,这里的孩子指的是中学生)。单就这一点,可能在一些人的意料之中。我们知道,孩子听见什么就会学样。但协会接着又报告说,未成年人说脏话是造成“身体攻击和人际关系攻击增加的一个危险因素”。协会大概是想告诉我们,幼小的心灵是很脆弱的,脆弱到一句亵渎语就能伤害他们。

这份报告很快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在引述的时候,媒体尽职尽责地做了发挥。比如《每日邮报》引述了一位媒体专家的话,他将研究结果解释为意味着“使用亵渎语的孩子,更可能对其他人表现出攻击性”7。《今日医学新闻》(Medical News Today)对这项发现的报道则是:“脏话和亵渎语……看来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 。还有一篇文章引用了该研究第一作者对其作用原理的解释:“亵渎语有点像一块踏脚石……你不会看了场电影,听到个脏话,然后就去开枪打人。而是说,青少年听到脏话,然后自己试着说脏话,就会开始走下坡路,逐渐发展出更具攻击性的行为。”这个思路很明白:亵渎语是危险的,因为它是攻击性的入门行为。

认为亵渎语对孩子有害的理由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之一。《儿科》文章还指出了亵渎语可能造成的一些其他危害10。首先,“接触亵渎语会对正常情绪反应产生麻木效果”。其次,接触亵渎语会让人“产生负面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呼吸减弱”。

如果真是如此,这可是个大问题。例如,如果这是真的,你可能压根不该让你十二岁的孩子读这本书。

那么,我们来仔细看看《儿科》文章的论点。重申一下,文章提出了三个核心问题:

1. 接触亵渎语会对孩子造成直接伤害。

2. 接触亵渎语会让孩子更容易使用亵渎语。

3. 使用亵渎语相应地会让孩子更容易做出攻击性行为。

因为文章发布在大名鼎鼎的专业期刊《儿科》上,人们很容易就会把这些话信以为真。可是,你从中读到的东西,不是全都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所以我们来做个明智的科学消费者,把这三点逐一分析一下。它提供的证据说服力如何?我们需要保护孩子远离什么?为什么?

# $ % !

第一点:接触亵渎语会对孩子造成直接伤害吗?

2011年《儿科》原文描述了亵渎语的两个直接后果,使正常情绪反应变麻木,以及增加即时的负面生理反应。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变麻木。论文说,“研究发现,接触亵渎语会对正常情绪反应产生麻木效果”。这一断言十分大胆。它是怎么来的呢?文章本身实际上没有给出证明。这是文章通过回顾已有科学文献,得出的结论。然而,如果你去看参考资料,《儿科》文章只提及了一项研究,看上去似乎得出了情感麻木的结论。该研究发表于1989年,标题是《电视暴力脱敏:一种新模式》(Desensitization to Television Violence: A New Model)。问题来了。这篇文章通篇根本就没有提到亵渎语,甚至找不到“word”(词)或“language”(语言)这些词。值得称赞的是,这篇文章读起来还是很有趣的。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持续暴露在“暴力镜头”前,比如“原始野蛮的肢解镜头”,时间一长,会降低观看者的情绪反应。这很可能是真的!但是文章压根儿就没谈到语言,而且其中只讨论了成人观众,没有提到孩子。最后还要补上一条,这篇脱敏疗法的文章完全是理论上的,所以里面没有新数据,也和语言毫无干系。它引用的其他23篇文章都是如此。我检查过了。

你可能好奇,为什么这篇刊登在《儿科》上的研究,不引用些更贴切的、可以证明亵渎语造成情感麻木的研究呢?比如,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亵渎语使人对暴力变麻木的研究?之所以没有引用,是因为这样的研究压根儿就没有。没有证据表明亵渎语有这种麻木效应,不论是对成人,还是对孩子。不过,没有证据,不能证明没有。很可能暴露在亵渎语中事实上确实会直接让人对暴力脱敏,很可能只是科学家们探究问题的方式不对。但是现在,没有实验证据证明,暴露在亵渎语中会让孩子对暴力的反应变得麻木。没有。《儿科》文章有问题。还好我们做了检查。

《儿科》文章进一步宣称,亵渎语影响健康,它会让人“产生负面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呼吸减弱”13。这一短期预测好像和第一条主张有点相反的意思。文章声称,一旦暴露在亵渎语中就会造成伤害,因为人体会对它产生强烈的反应。作者对这一断言没有给出任何证据。但是翻看一下关于暴露在亵渎语中可能效应的文献,你会发现,《儿科》文章只说对了一半。确实有很多证据表明,身体对亵渎语的反应可以预测,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减弱。你可能回想起来,我们在第五章讨论过这个问题。例如,2006年一项研究测量了人在读不同词语时的心跳反应,包括中性词、和学校有关的词、不愉快的词以及禁忌词。参与者看到一个禁忌词两秒左右时,心跳开始加快,并持续加速好几秒。

但是,心跳加快真的如《儿科》文章所言,意味着人体经历“负面生理反应”吗?根本不是。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减弱的情况多种多样。人们在进行复杂的脑力劳动,比如解算术题或玩电子游戏时,心跳和呼吸都会加快。人们在情绪激动时,不管是生气、恐惧,还是欣喜若狂,也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种反应不止在人们听到禁忌语时发生,还有其他很多唤醒情绪的词语也有同样的效果。例如,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显示,发信息时心跳和呼吸频率都会加快,特别是发出和接到信息的一刻(可能是因为他们在预测对方收到信息时的反应,或自己会收到怎样的回复时,身体处于更激动的唤醒状态)。这说明,亵渎语引起的这两种生理变化本身不是负面性质。《儿科》文章论点的问题不在于亵渎语引起人体心肺即时反应这件事,而在于对这一反应的意义做出的解释。它仅仅意味着,当你把参与者带入实验室,让他们接触亵渎语的时候,他们开始经历情绪唤醒。这没什么奇怪。但是这绝对不表示亵渎语有害。它的这点“害处”不比发信息或做算术题大多少。

你能找到的表意最接近“亵渎语有害身体”的文献,来自公共健康研究。要找到它真得下点功夫。但是,即使这些,也没有直接讨论亵渎语的问题。其中很多研究讨论的是,不同类型的照料者虐待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例如,2010年有一项大型研究,调查了斯堪的那维亚地区将近一万名青少年。调查中研究者询问参与者,是否在一岁前经历过某种虐待。除了身体上的虐待,他们还询问了言语虐待的情况,问题包括“生闷气或不说话,侮辱、嘲笑或咒骂,扔东西以及暴力威胁” 。报告经历过上述行为中至少一种的,被归类为受到了“言语虐待”。比起报告没有经历以上虐待的其他人,这部分参与者整体上更容易报告有抑郁、焦虑、攻击性、多动等心理问题。

这类调查让我们开始关注言语虐待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这很有助益。有充分证据表明,虐待和心理问题有关系。该研究显示,其定义下的言语虐待和综合心理困难评分大约16%的增幅存在相关性。综合心理困难评分,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种测量工具。危害性更大的是身体虐待,它和评分大约37%或49%的增幅存在相关性,取决于虐待行为是“轻微的”(如,推撞、摇晃或抽打),还是“严重的”(如,殴打、使用物件击打或踢踹)。我指出身体虐待的严重影响,不是为了弱化言语虐待的影响,而只是在强调和未成年人负面心理健康有关的各种已知因素及其相应的作用效果。不同类型的虐待对孩子的伤害程度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