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吴侬软语,着海派旗袍,唱沪剧小调,赏建筑美景,夏日午后,同为非遗文化明珠的沪剧与海派旗袍8月9日在上海沪剧院新址优雅邂逅。一群旗袍姐妹花相约汾阳路150号,漫游“白公馆”花园、参观沪剧文化展厅、观赏互动展示海派旗袍雅韵,不亦乐乎。活动现场,记者从上海沪剧院处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前提下,这座特别的建筑将于今年10月起以开放日的形式面向公众敞开大门。

百年前,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造了汾阳路150号这座特别的建筑,在抗战结束后成为白崇禧及其子白先勇的府邸,俗称“白公馆”。沪剧院2019年12月正式成为“白公馆”的新主人。将在这里续写百年沪剧与百年公馆的交融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茅善玉(左三)穿上旗袍带来沪剧经典唱段 官方图

其实,上海海派旗袍促进会期盼走进沪剧院新址已有多时,眼看着疫情防控趋于稳定,80余名旗袍姐妹花穿上了各色旗袍,走进了小白楼,参观之余,精彩丰富的活动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茅善玉讲述《西装旗袍与沪剧》背后的故事,带来沪剧经典唱段,让人意犹未尽;上海时尚梦想中老年模特舞蹈艺术团穿上绣花旗袍,走秀演绎家喻户晓的《紫竹调》;海派画家刘美玲携美玲旗袍艺术团带来了一组绘画山水旗袍作品,演绎《中国山水》……

和所有到场嘉宾一样,上海海派旗袍促进会会长沈慧琴也穿了一身素色印花旗袍,她表示:“海派旗袍是我们上海女性的象征,也是海派文化的一张名片,穿上旗袍,自然而然地就感受到一种优雅。”沪剧的传统服饰本就是西装旗袍,沪剧院新址也成了备受欢迎的活动场地。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对这里的定位并非仅仅是办公场所,这里也是传播体验海派文化的沪剧传习所。因而,在这里举办的活动,要契合海派文化的特性,也要有助于海派文化的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海派旗袍走秀表演 官方图

平时,除了满足沪剧院日常工作排练,这里可以适度对公众开放,比如即将一月一次的公益开放日,还有一些半公益或租场活动。校园公益活动也将成为沪剧传承的重要方面。8月3日,福山外国语小学师生们走进汾阳路150号,大家穿上沪剧经典剧目《红灯记》《陆雅臣卖娘子》和《芦荡火种》里的小码戏服,有模有样地唱起了唱段,跟着青年演员一道摆出经典造型,拍摄“剧照”,让茅善玉直言“看到了沪剧传承的希望”。她规划着:“寒暑假我们可以与学校合作,邀请师生体验上海老建筑风格特色,这里有大花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奔跑。一楼有展示馆,介绍沪剧起源、发展,比一般课堂教学更加深入广泛;二楼,老师教授唱腔,孩子们能深度体验沪剧特色。”

来源:新民晚报 赵玥

编辑:曹香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