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上午,长江大堤沿线热浪滚滚,在距江堤两公里的市长江防汛前线指挥部大院内,一群技术督查员一如往常般顶着烈日,在此集合准备出发。

“我去看看三合垸”“我去看看赤壁干堤”……大家各自分好任务后便登车出发。记者跟随其中,感受督查员的工作日常。

他,是“堤坝良医”

在赤壁市车埠镇毕家村,来自市河道堤防管理局的督查员杨志轻车熟路地找到了“毕家堤2+850”险点。早在7月25日深夜,赤壁连江支堤迎来最高水位时,督查至此的他忙碌了一个通宵。

到达散浸点,杨志就变成了“老中医”,伸手在水沟中“切脉”探温,然后开出“药方”:“水还是冰的,说明散浸依然存在,还请你们再挖一条人字沟,加入瓜米石导滤……”

在此值守的村民说:“有你们的指导,我们安心多啦!”

每次巡堤,他都会为各险点建立一张“险情卡”,留存记录,约等于医院的病例。待汛期结束,杨志就将围绕“药方”和“病例”对大堤进行“复诊”,通过钻探灌浆的手段密实土壤缝隙、清除白蚁、草根,为下一次汛期提前做好准备。

杨志说:“国家斥巨资建了这么好的大堤,我们更应该把他们养护好,一点毛病都不允许出现。”

他,是“应急尖兵”

7月28日,江堤上大多险点都已被排出,新出险概率已大大降低。

来自市应急管理局的督查员王望良在巡至新街镇“下水沟”段时,一片黄豆地吸引了他的注意,明明是植物飞速生长的时节,但黄豆却长势奇差。

王望良立刻警觉起来,组织人员上前查探,挖开表层土壤后,赫然是一处新发的散浸。正是这种细心和洞察力,让潜在的风险点消弭无形。

作为武大“高材生”,2001年,他毅然舍弃广东、武汉的优厚条件,回到咸宁成为一名水利“新兵”。这些年,他始终忙碌于长线防汛一线,用自己的专业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

王望良说:“随着我市大型水利工程、防洪工程的相继落成,防汛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的防汛应急思维不能变。”

他,是铁打的“指战员”

长江干堤上,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铁打的督查员、流水的突击队”。

因为各县(市、区)的防汛值守人员每年都在轮换,其中难免会有不熟悉业务的“新手”,这种时候,全覆盖的督查指导尤为重要。

但督查员如何履职?工作章程尤为重要。负责起草督查工作章程的,是来自市政府办的督查员何培源及其团队。章程中,除了确定督查重点、频率、要求等,最出彩的当属“三级梯度督查”。

督查员在督查中发现问题后,向相关分指挥部发出“提醒函”;逾期未整改的,发“督查令”;仍不履职不负责的,发“通报”,同时报告市防指与市纪委。

“迄今为止,各指挥部严格履职,督察令和通报一次都没发过。”何培源说,这样的成效,与大家的责任心和有力的督查密不可分。

实际上,这是何培源参加工作十余年以来,第一次正式参加防汛工作。

他的公文包里,时刻准备着行政区划图、长江流域堤防图、金水流域防洪排涝工程图。近一个月以来,他的足迹已经遍布上述三张地图。

何培源说:“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我必须加倍付出,多学多做,多走多干。”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文谨)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