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是元末明初的重要人物,作为太祖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他在其刚平定滁州时就跟随左右,此后多有功勋。后来明朝建立,李善长官居左相国、太子少师、上柱国,爵至宣国公,在朝中地位极高,甚至朱元璋出巡时,还将军国大事全权委任给他,并准许其灵活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年事渐高,李善长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将精力放到颐养天年上,但尽管如此,他却没能在朱元璋对功臣的清洗中幸免。洪武二十三年(1390),76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其妻子儿女、同族子侄共计70余人也都被一并诛杀。

明朝建国之初,李善长毫无疑问称得上是位极人臣,正如上文所说的,朱元璋对其十分信任,也给予了充分的重用。甚至,据《明史》记载,朱元璋还赐给李善长铁券承诺免其两次死罪,其子也可以免一次死罪。然而,有了如此崇高的地位,李善长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他日渐骄傲,对待他人也变得非常苛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例来说,当时担任参议的李饮冰、杨希圣无意中稍微冒犯了李善长的权威,结果后者立刻上书朱元璋说明二人犯下的罪行,将二人直接废黜。甚至,面对同是开国功臣的刘基,他也是十分嚣张,甚至于一次二人谈论法令,坚持自己看法的李善长直接破口大骂,害得后者从此有了阴影,不久后辞官回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早在这次冲突之前,李善长就曾经多次试图加害刘基,而原因则多半是为了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势。对于李善长的小动作,朱元璋心知肚明,因此曾经找到刘基,表示自己想要惩罚李善长。不过,刘基却顾全大局,表示李善长虽然有过错,但德高望重,能够调和诸将领,避免矛盾。也因刘基的这番话,朱元璋才忍住自己心中的厌恶坚持重用李善长,结果后者却仍然处处针对刘基,可以想见朱元璋对于此事会有多么不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因病辍朝近十日,结果李善长无动于衷,其子李祺作为驸马也是六天不上朝,还在被召至殿前时拒绝认罪。这两件事叠加在一起,朱元璋终于没法忍耐,削去了李善长一千八百石俸禄。后来,因李善长举荐而官至宰相的胡惟庸谋反被诛,牵连者多达数万人,但李善长却因为年事已高幸免于难。

五年后,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参与到了胡惟庸的谋反中,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将其免死,但李善长却仍然是无动于衷,没有感谢皇恩,这让朱元璋更加不满。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多次上书请求朱元璋饶恕自己受株连被发配边疆的侄子丁斌,结果朱元璋怒而直接将丁斌收押。

在狱中,丁斌供出了当初李存义与胡惟庸暗中交往的细节,朱元璋听闻后又派人将李存义父子抓起来审问,结果这二人的供词又把李善长也牵连进了当年的谋反案中。据供词所言,当初胡惟庸曾经劝说李善长与自己一同起兵,并约定事成后将淮西之地分给他,封他为王。当时,李善长尽管表面拒绝,但其实非常心动,后来甚至干脆表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有人还对朱元璋告发道,当年将军蓝玉在边关抓到了胡惟庸暗中联系北元的使者,但李善长却将此事隐瞒了下去。可以说,李善长不但是知情不报,还暗中帮助了胡惟庸的谋反行为,这对朱元璋来说自然是无法被饶恕的恶行。在得知自己宠信和纵容的李善长暗中做出了这些事情后,朱元璋勃然大怒,终于是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一同处死,以发泄心中的愤恨。

总的来说,其实李善长的死并不算冤枉,他曾经多次犯错,甚至一心加害同僚想借此更加稳固的权力。在被饶恕后,他并没有心怀感激从此收敛,而是在位极人臣的情况下仍然对裂土封王心存觊觎,尽管没有直接参与胡惟庸的谋反,但他暗中包庇的墙头草行为已经足以被判定为心存不臣之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善长的死在封建时代说得上是罪有应得,但他的亲族则大多是无辜的,这些没有犯错,甚至毫不知情的人遭到牵连而死,这是朱元璋的以及封建时代的错误,但李善长作为一家之主、一族之长,他的行为是需要为全家、全族负责的,因此,他同样也要承担批评和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