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个关于父母的新描述,叫“直升机父母”,指的是如今有些父母无论孩子做什么,时刻关注着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一直嗡嗡嗡地在头顶盘旋,让人非常不自在。

有些父母认为社会竞争非常大,如果不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孩子,以后孩子就会没有出路,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少,社会物质资源富足,孩子需要什么都尽量满足他。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父母们虽然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但却发现,孩子常出现叛逆、一意孤行、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等问题。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到底这些教育方式出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适合孩子的,孩子也能接受的方式,帮助我们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的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融合行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种心理学策略,结合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实用有效的技巧,帮助家长用温和而坚定的方法培养出独立而积极的孩子。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家庭教育演说家,累计出版超过三十种家庭教育畅销书,经常在美国和日本各大家庭教育论坛发表演讲,对处理家庭教育的问题非常有经验。

01

三脚凳理论让儿童教育更“稳”

在建筑中,经常使用三角形的构造,原因是三角形比较稳固。在儿童教育中,也有这样“三条腿”,让教育更加有效,更加牢靠。这三条腿分别是明确价值观、对孩子合理期待和尊重自我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明确价值观

是指父母要清楚自己真正看重的是什么,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自已的不同阶段与孩子的不同年龄段,价值观都可能会产生变化,且有些价值理念是相互矛盾,如节约与大方,诚实与礼貌。所以理顺自己的价值观,才能给予孩子确切的指引。

2、对孩子合理期待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长发育和学习速度具有特异性,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要求他们时要注意孩子的行为能力与自己的期待是否相互匹配,比如我们不能要求一个1岁的孩子自已穿脱衣服,但是可以期待他独立行走。

3、尊重自我需求

这在亚洲国家的家庭里,是最需要强调的一点,父母要适当地抽出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如果一味地为别人着想和服务,我们的心力就会有损耗,这时可以通过获得别人的支持或者自己对内心的滋养,来使心灵空间得到平衡,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有更多的力量和智慧来处理育儿中面临的问题。

在电影《82年的金智英》中,女主角金智英常年在家里带孩子,时刻围绕着孩子转,丝毫没有自己的时间,慢慢地走向抑郁的深渊。

如果她能尊重自我的需求,给自己留点空间,后果也许会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避免冲突让儿童教育更“顺”

人与人之间的很多冲突,通常都可以通过坦诚的交流和周全的计划来避免,在亲子之间,也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四点:事前考虑周全、讲明期望、整理情绪、订立规则,对儿童的教育就会更顺利。

1、事前考虑周全

在某些特定的场景或者时刻,孩子总是会随意哭闹、脾气暴躁、一意孤行,做出让人无法接受的行为。

如果我们能在事先预料到这些棘手的事情发生的情况,就可以按计划,同时满足孩子和自己的需求。

一般来说,这些计划主要有遣除无聊的活动、重新安排时间、做好过渡安排和活动预演。

之前,我们晚上会带女儿出去玩,去超市或者去小区的儿童玩乐区,每次回来都很难哄她睡觉,和老公讨论后觉得可能是玩得太兴奋,于是我们把行程调整了一下,晚上就在小区里散散步,时间差不多了就回家看一会书、喝奶、睡觉,这样她很顺利地入睡了。

2、讲明期望

如果我们收到一个指令是“走!”我们会觉得迷茫,因为不知道往哪里走,要走多远。

如果这个指令变为“请你往前走三步。”那我们就可以马上完成任务。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让孩子明晰我们的要求和指令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降到孩子的高度说话,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告诉他要做什么,给孩子有限的选择,或者引导孩子做选择,通过祖母规则说明自己希望接下来做什么事。

3、整理情绪

有个成语叫“通情达理”,先通情后达理。

如果父母梳理好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时就更智慧地解决,接着用同理心感知孩子的情绪,孩子能得到理解,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得多。

因此,我们可以多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他们遇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效倾听,不需要马上帮忙,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相信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要应对愤怒情绪或尴尬局面,可以用“我讯息法”;想缓解情绪,可以给孩子“画饼充饥”。

4、订立规则

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具体的做法有避免重复要求、想好再说、为孩子听话做好铺垫(你的要求是最容易做到的)、辅助孩子听从。

要使规则行之有效,这里我总结了八个字——言出必行,坚持到底。

03

重塑行为让儿童教育更“智慧”

在行为方面,书中具体讲了强化良好行为、培养新行为、减少不良行为。具体方法很多,我觉得要特别强调的有以下几点:

1、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关注

有个问题我一直很困惑,很多育儿书都倡导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关注,但是无条件的关注真的不会有问题吗?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孩子一直在学习如何得到关注(行为)和有什么样的关注方式(如何与人互动)。

如果我们只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正面关注,孩子会自信,但也会自私;如果只给予有条件的正面关注,孩子的行为比较合理,但相对缺乏自信。

所以我们既要给孩子无条件的正面关注,也要给孩子无条件的正面关注,要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2、行为塑造

塑造一种行为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评估情况、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与修订计划。

对行为的塑造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是如果一种行为培养起来,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处理起来就会更高效,节省更多时间。

3、减少不良行为

事出必有因,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是关注和权力?还是报复与示弱?

分析出动机后就可以对症下药,采用注意力转移、辅助孩子听从、忽视、替代、调整环境、隔离反省、负强化等方法就可以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以界定问题为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结束,为我们提供了10大策略、32种替代打骂的方法、150个现场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我们不当虎妈、不做直升机父母,温和而坚定地培养出独立果敢的孩子。当然,教养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要教养的过程中,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不可忽略的。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