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凶杀案告破后,让人们很感意外的是凶手竟然是被害人最亲近的人,比如杀死杭州来女士的是他的丈夫,南京失联女孩被害的凶手是他男朋友,明明是相爱,最终相杀,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2000年前的孔子说,这就是因为惑。

什么是惑?什么样的人不惑?什么时候不再惑?

0 1 既想要他活,又想要他死,就是惑

0 1 既想要他活,又想要他死,就是惑

常言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当爱一个人的时候,看他什么都是顺眼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他骂你都觉得对,打你也会原谅他,还会说打是亲骂是爱,当他生病、受伤,恨不得替他生病、受伤,甚至替他去死,对他是一味地纵容。

当不爱的时候,看他什么都是不顺眼,他做什么都是错的,他对你好,你反而觉得厌恶,弃之如敝履,不愿看到他,恨不得他死了才好。被害女孩李某月对男朋友洪某付出了真心,洪某向她要钱,毫不犹豫地就给她的男朋友转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与恨都是从个人的情感出发,不是从理智出发,是以自己的好恶来判断是非。同时既想让他生,又想让他死,到底是该生还是该死,自己都说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做,自己不知道,这就是惑。

这种惑是没有思考,没有辨别的能力。自己认知不足,缺乏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不能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无法判断。惑往往不是客观事物难以辨别,而因为主观情感左右了理智,障碍了眼睛,看不清真面目,感情用事,失去了判断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某月跟洪某是在地铁上认识的,听信洪某,缺乏判断力,只听洪某说他是战地记者,平时工作保密,以自己的工作性质为借口,从来都没有公开过李某月是他的女朋友。谈了两年恋爱,男朋友到底干什么的,估计她到死都不知道,因为盲目喜欢洪某,选择了相信对方。在得知她遇害的消息之后,她的朋友、熟人为她特别惋惜,很悲伤地表示,就是因为她太相信洪某了,所以才会被他所伤害。

还有疑惑不解,就是没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惑,由惑和心组成,“心”代表的是认知,“或”是或者这样或那样,“惑”就是认为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到底应该怎样,自己没有准确的判断。

李某月的同学反映,洪某好像很享受掌控别人的感觉,比较狂妄的自信,好起来极好,坏起来很坏,估计洪某自己还说不清楚他对李某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的情感,是一种双重人格。

0 2 因一时愤恨,冲动而做出不顾后果的事,伤及自身和亲人,也是惑

0 2 因一时愤恨,冲动而做出不顾后果的事,伤及自身和亲人,也是惑

孔子认为,另一种惑就是糊涂,由于一时的激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做出了危险的事情,以至于牵制自己的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冲动是魔鬼!有些人意气用事,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可能会伤害自己,连带伤害到自己的亲人,这是严重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尤其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容易犯糊涂,为了一丁点儿小事,就不顾性命去与人拼命,从而酿成大错,连带父母、妻子、子女都受罪。

洪某说他杀李某月的原因是两个人经常吵架,说明两个人已经有了积怨,不再是相爱了,不爱分开就是了,何必要杀人呢?杀了人,难逃法网严惩。害的不只是李某月和他,双方的父母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白发人送转黑发人,人生的三不幸之一。

0 3 有智慧,才能不被迷惑

0 3 有智慧,才能不被迷惑

孔子认为,“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容易被迷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要弄清楚,“知者”是指有智慧的人,而不是指聪明的人,二者是有区别的。

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聪明,不是生而知之,也不是绝顶聪明,就像孔子的得意学生颜渊,总是看起来笨笨的,不像有的人时时处处显摆自己的精明,他这是大智若愚。

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的人看起来很聪明,工于心计,不按事理办事,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歪门邪道上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智慧的人不一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他明道达义,明事理,不认死理,看问题透彻,遇事能看透个中的道理,不会被现象所迷惑,能正确地做人做事。

所谓的“智者不惑”就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在一团迷雾里面找到事情的源头和解决的办法,不会因为无头绪而感到心烦意乱,失去辨别的方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保持一颗冷静的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清醒的认识,镇静地对待生活里的变故,不犯糊涂,不犯错误。

0 4 人生有了一定经历,就不容易被迷惑

0 4 人生有了一定经历,就不容易被迷惑

孔子说自己“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就不再迷惑。这是建立在“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的基础之上的,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形成自己的较为完备的认知体系,对世界有了充分的认识,对人生有了觉悟,人生有了坚持,是与非有了明确的判断,完全明了,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再迷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龄代表着阅历,经历过社会的风风雨雨,才会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的了解,不会被假象遮蔽。李某月还是一个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世事并不太了解,不懂得人性险恶,人不只有爱,还会有恨,因而没有防备之心,轻信才会上当,让洪某顺利把她骗到外地,伙同他人杀害了她。

有了人生经历,就会世事洞明,人事练达,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各种假象扑面而来,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假象,不会因迷茫而被现实所裹挟,逐渐迷失了自我,随波逐流,失去了理性。

我读《论语》之《颜渊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失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带你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欢迎留言,一起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