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为了儿孙政局安稳,因此开始向功臣宿将大开杀戒。他先以谋反的罪名杀害了凉国公蓝玉,之后又借着这个由头杀害了开国六公之一的李善长,后又牵连了几万人,至此明朝的开国将领几乎被屠戮殆尽。

后来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在削藩的过程中遭遇了燕王朱棣的抵抗,结果因为没有良将,自己的军队被朱棣轻易打败。在朱棣率军攻进南京之后,朱允炆自焚而死(一说逃跑),朱棣最终篡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立年号为永乐,后世称之为明成祖,将朱棣造反的战役称为靖难之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靖难之役中,除去朱棣"四公"(朱棣开国时封或追封的四个公爵)外,还有一个"建文旧臣"也算是立功颇多,他就是"曹国公"李景隆,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景隆的话,靖难之役朱棣未必会取胜,那么李景隆究竟做了什么贡献,使得战局产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呢?

一、 曹国公李景隆

一、 曹国公李景隆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必无犬子,但是显然李景隆就打破了这个预言。

李景隆的父亲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不仅头脑聪明,而且非常的骁勇善战。朱元璋见李文忠之后,觉得这是个人才,便将此人收为义子。

在明朝建立之后,李文忠东征西讨,为明朝扫除北元立下了巨大的功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任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并兼管国子监,是明朝的开国重臣之一,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在开国功臣中,李文忠能排进前三。如果仅论武将,李文忠不逊于大将徐达和常胜将军常遇春。

而李景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武将世家,他长得温润如玉,颇有儒将之风,因此很受器重,但是善于识人的朱棣在见到李景隆之后评价他:此人难堪大用,但是未来需借此人之力,于是便和李景隆交好。

事实证明朱棣不愧为一代君王,看人极其准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靖难之役的南军统帅

二、 靖难之役的南军统帅

后来燕王朱棣于北平起兵,朝廷最初派长兴侯耿秉文率军抵挡。耿秉文是一个善于善守而不善攻的将领,而燕王朱棣曾经数次率军征讨漠北,立下不世之功勋,极为擅长进攻。因此耿秉文要以自己的弱项攻敌人的长项,其结果可想而知。

耿秉文派出的三支部队被朱棣先后击破,耿秉文只能撤退坚守。由于城池坚固,而且耿秉文极为擅长守城,所以朱棣久攻不下。

所谓打仗其实打的就是一股气,当时朱棣率军攻破耿秉文,军队士气正盛,但是却被阻挡在城池之下难以寸进,再加上朱棣起兵无名,因此难免人心浮动,估计在坚守一段时日,等朱棣人心溃散的时候,估计耿秉文就会发动致命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此时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秉文常败为由召回了耿秉文。此时建文重臣黄子澄建议派"曹国公"李景隆出征,建文帝欣然应允。

建文元年(1399年)8月,建文帝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平燕大将军,领大军五十万北伐。并赐予他"便宜行事"之权。可以说是对李景隆极为器重。

李景隆在领命之后便率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朱棣杀来。当时北军的将领,如朱能等都认为气数已尽,自己必败了,但是燕王朱棣不惧反击,他认为李景隆起作用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当时朱棣评价李景隆道:李景隆缺乏计谋又骄傲自负,外表强硬而内心缺乏勇气,刻薄善妒却又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如今朝廷将倾国之兵托付于他,纯属自坑,汉高祖刘邦大度知人,擅长任使,英雄都为其所用,也不过只能将兵十万。李景隆有何才能,能够统率五十万兵马?赵括之败必能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朱棣并没有担心李景隆率领的大军,自己不仅没有带兵守城,反而前往宁王朱权的封地,去"要"宁王的精兵朵颜三卫了。当时的北平城只有燕王长子朱高炽和姚广孝守城。

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很快就赶到了城下,围困北平九门开始攻城,虽然李景隆是一个草包,但是毕竟还是读过几本兵书,因此南军的攻势十分凌厉,北军一度无法抵挡。甚至南军都督一度攻破城池,但是又被李景隆召回。

当时李景隆认为自己率五十万大军攻燕,此番战役必成功,因此头功必须是自己的,不能让手下抢先,于是便召回了明军。结果风云突变,此后南军在攻的时候却久攻不下。

此时燕王朱棣率军回来了,他此行不仅招揽了宁王朱权,而且还带回来了"朵颜三卫",城内的守军也趁机出击,双方夹攻李景隆的大军。李景隆猝不及防,被打的大败。只能暂时退到德州,准备来年再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年李景隆再次率军北上攻燕,此次他还联合了两位老将,一共六十万人,结果再次被朱棣打的大败,不仅丢盔弃甲,而且连辎重都丢了,此战直接改变了南军和北军的攻守之势,此战过后,南军再也没能发起像样的攻击,反倒是北军频频进攻,威胁着京城。

三、 李景隆的最后贡献

三、 李景隆的最后贡献

李景隆在逃回来后,众臣都认为李景隆作战不力,建议将李景隆处死,甚至举荐他的黄子澄也认为他死有余辜,但是建文帝宽恕了李景隆。

李景隆打了这么大的败仗,却没有被问斩,他十分感动,在接下来的南京守城战中他用实际行动报答了朱棣,当时李景隆和谷王负责守卫金川门。在燕王朱棣到达金川门之后,李景隆十分义气地开门投降,放燕王朱棣入京,史称"金川门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可以说李景隆是"靖难之役"最大的功臣了,在之后朱棣论功行赏,李景隆也是位列靖难之臣之首,仍袭"曹国公",而且还为其增禄。

参考资料:《明史》、《奉天靖难记》、《明成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