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井村脱贫户肖玉胜的青蛙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玉胜正在给青蛙喂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肖玉胜对致富之路自信满满)

夏末的娄星区石井镇石井村,良田阡陌、碧浪翻滚,阳光洒在青色的稻田内,清风徐来,禾苗随风摇曳。走进石井村青蛙养殖基地,头顶是连片的防鸟“天网”,放眼望去,稻田里,禾苗排成“绿色长城”,青蛙栖息在稻田的各个角落,人一旦走进田垄,惊得密密麻麻的一群“跳水健将”钻进水里,惊起“呱”声一片。

当笔者询问青蛙基地的负责人肖玉胜在哪里,村民告知他到山上做事去了。原来,区委政法委驻村帮扶工作队通过扶植黄桃产业园、光伏发电站、养牛场等一系列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肖玉胜也趁着中午休息时间到养牛场项目建设工地打零工,挣点零钱贴补家用。

2014年,31岁的肖玉胜因为肠息肉动了一次大手术,术后无法外出务工,因病致贫,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脱贫后,肖玉胜一直在附近打临工补贴家用,但家中还有两小孩上学,微薄的收入让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面对生活的窘迫,肖玉胜不等不靠不要,想法设法增收。他喂过鸭鹅、养过牛,但都没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2019年,肖玉胜在新化、杉山等地考察了大半年,了解到人工养殖青蛙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食客青睐,产品供不应求,是个致富好门路。看中商机,36岁的他决定放手一搏,创办养殖场。

说干就干,当年12月底,在驻村帮扶队和村里的帮助下,肖玉胜申请了5万元创业贷款,自己又筹集了10余万元,通过流转土地承租7亩水田,开始建设养殖基地,到今年3月份放苗,养殖基地正式建成投产。

肖玉胜养殖的这种蛙学名叫黑斑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蛙。野生的是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是不允许食用的和捕捉的。但是养殖这种蛙,通过林业部门审批认证以后,可以饲养也可以销售。

在青蛙养殖上,肖玉胜有他自己的一些小技巧,“稻蛙共生”模式就是他的小创意。种植稻田为青蛙遮阴,不仅可为稻田蛙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还可以还原青蛙自然生活的环境,保障成活率和产品品质。同时,青蛙又是水稻田中的捕虫能手,其排泄物还是很好的肥料,这样稻田就可以不施用化肥和农药,避免农田土壤板结。

“这样种植出来的水稻是无公害的,形成一种小的生态链,稻田蛙也是绿色环保的,销售也不用愁。”肖玉胜一边给青蛙喂食,一边细数着“稻蛙共生”模式的优势,一脸的骄傲。

黑斑蛙从卵孵化开始到成蛙是半年,3月放苗,8月成熟,9月将迎来青蛙的预售期,10月过后成蛙就会冬眠,基本上不用人去看管了。亩产成蛙高达到3000斤左右,至少也能达到2000多斤。活蛙销售批发价14-16元/斤,零售价为25—30元/斤。

“销路根本不用愁,广东广西那边的人喜欢吃青蛙,只要基地有出产,那边就有人来收购,预计今年至少有30万元的收入。” 肖玉胜盘算着今年的收成笑开了怀。

“等明年稳一稳,我就打算成立一个合作社,引导更多村民采用‘稻蛙共生’模式养青蛙。我会毫无保留的提供技术,并负责销售,做强做大这一特色产业,与村民共同致富,让更多消费者吃上‘生态米’‘绿色蛙’。”肖玉胜高兴地说起自己接下来的目标。(李奕 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