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8月10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在云南无量山和哀牢山的夹峙中,有一个名叫“景东”的小县城。距省城昆明470公里,离市区普洱也有262公里,至今尚未开通高速公路。景东县的百姓要想去省城看病,来回往往要花上近一周时间。

2013年,在健康扶贫政策的号召下,一个来自浙江杭州的医院自此与景东“结缘”。这一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与景东县人民医院缔结帮扶关系,为该县的脱贫攻坚筑起健康防线。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下,如今景东已经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除了借助浙大二院送医下乡外,景东县也通过增强县域医疗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扶贫道路。

家门口看名医

8月5日,由浙大二院骨科、消化内科、乳腺外科、急诊医学科、眼科等学科11名专家组成的医疗帮扶队在院长王伟林的带领下,从杭州出发,搭乘航班先抵丽江,又经过8小时崎岖山路的颠簸,抵达景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大二院院长、肝胆胰外科教授王伟林义诊现场(央广网发 浙大二院供图)

这一次,他们将通过在当地开展大型义诊、教学查房、手术指导、行政巡查、学术讲座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帮助彝乡百姓解决看病难题。

听闻千里之外的浙江专家来到县里,景东县太忠镇洼子村75岁的种烟大爷来了,龙街乡多依树村49岁的务农大伯来了,景福镇古里村丫巴山村42岁的电器维修工也来了……

短短两天,浙大二院医疗帮扶队的医生们为每一位翻过山、淌过河的患者进行了精准诊疗,也为医院带去了新技术。王伟林动情地说:“相比我们跋山涉水来送医的路,景东乡民的求医路更艰难。我们一定要把一流的诊疗技术、思维理念带到这里,让老百姓不再看病难。”

从输血到造血

要改变当地的医疗水平,王伟林明白,不能仅仅靠有限的几次“送医下乡”,唯有从“输血”到“造血”,方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现状。于是,通过“派下去送医”“接上来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浙大二院帮助景东县人民医院培育出了一支能满足当地医疗需求的医疗团队。

蔡乔良是景东县人民医院骨科的主任,扶贫医疗队来到景东时,他正在病房为一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96岁彝族老大爷查房。

老大爷深居无量山脉中的小山村,常年在雨水天劳作,使得双膝关节严重受损,并伴随畸形40余年,无法正常行走。

家里人听说县医院有位从浙江进修回来的骨科医师,便慕名前来就诊。蔡乔良正是运用他从浙大二院进修带回的新技术,让老爷子又能重新迈开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东县乡村(央广网发 景东县人民医院供图)

2015年夏天,蔡乔良从云南的大山里走出,来到浙大二院骨科进修学习,内容涉及创伤、关节和脊柱。半年培育,令他对“时间”与“严谨”这两个词在思想上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要小瞧每一分钟,因为这对患者而言,宝贵无比,浪费不起;严谨是为了更安全、更高效、更优质,一切以患者至上。”

在蔡乔良的带领下,骨科团队全面开展包括颈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腰椎间盘突出、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新技术、新项目。他更将先进的医疗理念带回无量山与哀牢山的土壤中“深耕”,为当地带出一支出色的骨科医疗团队。

从2013年开展结对帮扶以来,景东县人民医院共派出25名医护人员前往浙大二院进行培训,让许多从未走出大山的景医人学习到了一流的技术、服务、管理、文化等。景东县人民医院院长冯周亮在双方对口帮扶座谈会上动情地说:“浙大二院为景东县培养了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疗队。”

与此同时,浙大二院近年来还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传统优势,在景东县人民医院开通远程服务体系,打破医疗帮扶的时空限制。

就在前不久,浙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殷鑫浈通过高清图文,结合临床资料,为景东县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们讲解了脑卒中的概念以及各种复杂病因的诊断思路;产科副主任医师金丽桂则从宫内胎儿发育受限的病因、预防措施、监测手段等几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讲解。除了会诊患者外,借助远程平台,浙大二院还可随时根据当地医院学科建设实际需求,安排线上授课,累计已远程授课200余次、培训医务人员2300余人次。

从实地到线上,跨越两千公里,持续八个年头,医务工作者将精准扶贫的脚印深深地镌刻在大西南山区的土地上。王伟林表示,接下来,浙大二院还将继续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将优质医疗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