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华轩

"西安事变",现在的人们提起这一事件,觉得平平淡淡,不就是张杨两位将军,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嘛,后来就和平解决了。其实在当时,这件事可是震惊全国,震惊世界!细说起来,也算是政变,因为地方军政人员,用武力羁押了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不就是政变吗?当时如果谈不拢,是要出人命的!

当年的时局是,日本人占领了东北和华北北部,虎视眈眈觊觎中原,野心勃勃想灭我中华。

蒋介石面对这样的形势,竟然提出的口号是"攘外必先安内",也就是先把共产党消灭了,再对付日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只带少量随员来到西安,亲自督战"剿共"。蒋介石的"行营"设于西安以东三十公里的临潼华清池。 西安城内以杨虎城的驻军为主,西安附近地带主要是东北军在负责,都不在蒋介石的直接控制范围之内,而且蒋介石认为,杨虎城和张学良还有严重的"通共"嫌疑,但他为何还是敢来呢? 一方面,蒋介石本就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一生屡履险地。 另一方面,在当时,出于"合纵"制衡蒋介石的目的,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甚至包括二十九军的宋哲元在内的地方军阀,都曾抢着派代表到陕甘宁苏区,要与红军订立"不打内战,一致对外"的协定。所以地方军阀们想与红军合作,差不多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蒋介石也心知肚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一方面,蒋介石对把兄弟张学良有信心,他认为,张学良这个盟兄弟,性格虽冲动但也直爽,讲义气,容易把握。至于杨虎城忠不忠于他,蒋介石并不看重。不仅因为杨虎城没有张学良的地位、实力和影响力,也因为他从来就没有信任过杨虎城,他选择入驻西安城外的华清池而不是西安城内,就有不相信杨虎城的因素在内。

总之,蒋介石认为只要张学良不出问题,自己的安全就不会出问题。然而,恰恰是张学良出了问题。实际上,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性格还是有所顾忌的,他在日记中告诫自己:对汉卿(张学良字)谈话不可太重。但蒋介石就是个暴脾气,暴烈性格岂是控制得了的?

蒋介石到达华清池后,随即向张学良和杨虎城下了"最后通牒",提出两个方案让对方选择。

第一个方案,西北东北两军服从"剿共"命令,重新开到陕甘前线去,对红军发动真枪实弹的全面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方案,如不愿"剿共",那对不起,请让开道,张学良的东北军到福建,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至安徽,让出陕甘,由中央军来"剿"。

两个方案,张学良、杨虎城都不能接受。尤其是第二个方案,东北军想要的是打回老家东北,而不是去南方,杨虎城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根基所在。

为此,12月7日晚,张学良赶赴临潼,再次向蒋介石直言进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蒋介石表示自己不是不抗日,而是要等"剿灭"红军后再抗日。

蒋介石倒也不是忽悠对方,他的确有所动作——不仅确定了西南地区作为抗日大后方的地位,还同希特勒展开了合作,向对方借款采购装备,引进德国顾问,整训军队,以之作为抗日的基本力量。不过因为时间的关系,当前完成整训的军队只有四个师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着急的张学良根本接受不了蒋介石缓慢的动作,他强调说,全体东北军特别是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抗日情绪激昂,前线各部队准备自动组织支援傅作义抗日……说到激动处,张学良声泪俱下,并说如果怎么怎么样,你蒋介石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罪人",等等。蒋介石听了暴怒不已,顿时把大哥的架子端足了,痛斥张学良年幼无知,"上了共产党的当",劈头盖脸地骂了张学良一通。

张学良此时不到36岁,整天被人骂成"不抵抗将军",本就憋着一肚子火,所以这次张学良和蒋介石吵开了。

最后蒋介石爆发了:张学良你不要再说了,你就是把我毙了,我的"剿共计划"也不会改变!

12月9日,是"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西安的学生们又上街游行了。 对于如何处理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游行学生,张学良选择来软的——暂时答应对方请求稳住学生再说,残忍的蒋介石却选择来硬的——命令张学良必要时可以开枪,两人为此又吵了一架,蒋介石又把张学良骂了一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不知道,张学良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张大少可不是一个可以随便骂的人,其性格极易冲动,面对蒋介石,他已经拿出了百倍的耐心,之所以隐忍至今,不过因为对方是蒋介石而已,并非因为他没有脾气。至此,双方已走到了决裂的边缘。

时间来到了11日晚,蒋介石单方面宣布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 要知道,蒋鼎文的职务以前可是属于张学良的。蒋介石的意思已经很明白:我不信任你张学良,我要剥夺你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剿共"兵权! 到了这一步,双方已经彻底决裂。

当晚,张、杨二人回去就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兵谏蒋介石"。 12日凌晨,西安城内、华清池附近和邻省甘肃兰州城中枪声四起。国民党元老邵元冲、蒋介石的族侄孙副侍卫长蒋孝先及近七十名警卫被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要员被生擒活捉。 蒋委员长也未能逃脱,抓他的人是张学良的卫队二营营长孙铭九。被抓时,蒋介石躲在骊山一块大石后,赤脚光头,仅穿睡衣睡裤,再加上天冷,浑身瑟瑟发抖,全然不是平日不可一世的样子。落得这幅模样也情有可原,他以50高龄越墙攀岩,仓皇逃难,身体多处受伤,尤以牙齿和腰椎之伤为重,其中,腰椎之伤终身未愈,导致其后半生再也离不开拐杖。 兰州的中央系武装力量遭到东北军于学忠部的进攻,死伤近百,被俘虏一千二百余。

这就是"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一件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 至于整个过程以及方式方法,当事者的回忆以及后人种种靠谱、不靠谱的分析,几十年来已如汗牛充栋,这里实无重复的必要。但是,有一点要强调。史料表明,这个事件不是经过缜密计划的,而是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数次口角冲突以及蒋介石削其兵权的不信任,激发了年轻气盛的张学良的一时冲动,为风起云涌的近代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