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无数的莘莘学子从高考这一平台起步,在国家的选拔下进入大学深造,多少农村子弟和贫困家庭的孩子也因此获得了更好的机会和前程,每年的高考状元更是会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家都很在乎这些成绩很高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发展,但这种关注出的深所体现的深层涵义也在逐渐变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的高考成绩公布以后,黑龙江穆棱的一位考生取得了裸分691分的好成绩,再加上清华的加分政策的40分,总分731顺利地被清华大学所录取。在拿到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后,这位名叫赵桂宁的小伙子因为自身家境贫寒,也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同时也是为了能够补贴家用,利用自己的假期时间打了份工,去建筑工地搬砖,一天150块,而工地负责人在知道孩子的情况后又给涨了50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桂宁的这一选择引来了很多讨论之声,一些人夸赞赵桂宁的精神可嘉,取得成绩也不骄傲,还能够心系父母,肯吃苦肯劳动,凭着自己的努力赚钱为父母减轻负担。但有人觉得,都已经是名校准大学生,为什么还做苦力,还不如做家教,不但挣得多,还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去做苦力呢。

第二种声音其实并不少见,在今年的高考中,一位被北大录取的留守女孩钟桂芳在选择了冷门的考古专业时,也有类似的观点冒头。有人说,钟桂芳的专业选择完全没有照顾自己的家庭环境,应该选择更好就业更有前途的热门专业,这种单纯出于自己喜好就做出的选择完全是自私自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人的共同点就在于,把教育提上了一层浓浓的功利性色彩,孩子受教育似乎只是为了挣钱,身为寒门学子,自己的每一种行为都是要挣脱现状,再给家庭状况带来逆转的,做了其他的选择就要被批评不应该,不合理。读书,深造,似乎就是为名为利,功利性教育不只是在大学阶段,从很多孩子小时候开始就已经流传开来成为一种风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诚然,孩子学习和教育,是以有所收获为目的的,但其中的价值方向如果完全由利益作为主导,对于孩子的未来真的会有益吗?孩子们为了所谓更好的回报、更多的利益,而脱离实际、放弃梦想,甚至埋藏兴趣,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又会有怎样的影响。

不看过程,只重结果,这种在职场上已经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这种在成年人之间依然有些心照不宣的规则,被拿到了孩子的成长阶段当中。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去讲,没有好处的事情不要做,还会拿一些莫须有的东西来佐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书学习不是名利场,寒门学子也有兴趣爱好,不能只求利益和好处。

前一阵热播的《隐秘的角落》中的小男主角朱朝阳,是一名学习优秀的尖子生,他的妈妈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却也给孩子灌输了过于功利的思想,只要你读书好,拿好名次,其他的事情都无所谓,这也是导致了孩子性格上的孤僻缺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的爱是深沉的,但却在朝着错误的方向使力,这样真的对吗?

不断地给孩子灌输着趋利避害的心理,心里还想着我这是在保护孩子;不让自己的孩子被外界的琐事所干扰,但其实无形之中也引导着自己的孩子被功利心所蚕食,失去了本该拥有的童真和乐趣。最终,导致孩子要么就是过于依赖父母,要么就是养成了偏激极端的性格,扭曲了自身的价值观。

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父母的保护,而当他们独自闯荡,这种凡事都一味追求利益和好处的性格,很可能会让孩子吃更多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