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对儒释道文化都有完整且深度的体现,这也是我长期沉浸于红楼阅读的原因。通过红楼走进儒释道,有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情节来做诠释,比枯燥地读经来得更通俗易懂。

然而,我发现,红楼中有一个怪现象:作者曹雪芹先生设置了已入仙界的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来代表释和道,却没有为儒家设置一个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

那么,曹先生对儒家是什么态度呢?我们可以从他所设置的三个儒学仕子身上找到答案。

这三个儒学仕子,分别是贾雨村、林如海和贾政。从这三个代表人物身上,我们能发现曹雪芹先生对儒学的态度。

贾雨村:能力与野心相匹配,但人品低劣。

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的产生,目的就是选拔辅国治民的人才。这就决定了,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既贤且能。贤是品行良好,能是才干突出,只有贤能兼备的人,才能带着忧国忧民之心,致力于国家安定、百姓安康,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无可否认,贾雨村是红楼读书入仕者中能力最强的,原文直接指出他“才干优长”,既有才又能干。这样的人,处理起政务来,自然是得心应手,也是不可多得的实干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贾雨村入仕的初衷,却不是治国平天下,而是“再整基业”,通过入仕,干出一番事业,从而光宗耀祖,让家族重现“诗书仕宦”的辉煌

因此,当他在科举场上“十分得意”,“会了进士,选入外班”,当上了手握实权的知府,便开始“贪酷”,同时“恃才侮上”,看不上那些无实干能力的迂腐同僚,导致被同僚参革。

通过葫芦案攀上王子腾后,贾雨村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为了王子腾的左膀右臂,从而平步青云,一路升迁到大司马,实现了当初“重整基业”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雨村是读书入仕者中一类典型代表,读圣贤书,却无圣贤心,把读书入仕当成实现个人私欲的工具。同时,因其人品低劣,不惜踩着别人的血泪往上爬,其顶戴花翎是用无数人的鲜血染红的。

林如海:清正廉明、有才无能的书呆子。

毋庸置疑,林如海虽为世家子弟,却毫无纨绔习气,生活俭朴,勤奋上进,为国为民,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

身为御史,如果不能保持清正廉明,极易因受贿而误国误民。能被皇上钦点担负巡盐重任,说明林如海的官声不错,在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朝历代,巡盐往往要经历九死一生,稍有不慎,便会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当夫人贾敏病逝,林如海便应贾母的要求,把病弱的幼女林黛玉送走,也算是给女儿找了一个能让他放心的安身之处。

安排好了唯一的家人黛玉,林如海便可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巡盐事业中。他做好了奋力一搏、置生死于度外的准备,以回报皇帝的重用,也不负读书人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然而,这注定是一出悲剧,因为林如海有心也有才,却是个无能的书呆子

这一点,从他误把贾雨村当有清操之人可以看出来,这也是作者曹雪芹“真事隐”中的一笔,通过林如海与贾雨村的交往,隐藏了林如海巡盐失败的必然结局

处理政务,无非是与人打交道,世事纷繁,皆因人性复杂,所以识人为第一要义,何况林如海要面对的是经营盐务的一帮老江湖。

贾雨村是一只老谋深算、善于隐藏的狐狸,他明明是带着利用林如海之心进入林家,却能在清正的林如海身边呆一年之久,还获得林如海“清操”的高评美誉,并被林如海推荐到荣国府,让林如海和贾政为其重返官场背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雨村伪装得越成功,就说明林如海越无能。林如海要面对的那些盐务老江湖,必是比贾雨村更懂得伪装的狐狸,不但能让林如海查不出一点问题,而且还能让林如海为他们歌功颂德。

林如海所代表的,是另一类读书入仕者的典型,正好与贾雨村相对。他们清正有德,有报国安民之心,但因能力欠缺,最终反被算计,落得抱憾而终的结局

贾政:读书为风雅,做官为装缀,以游手好闲为乐。

贾政:读书为风雅,做官为装缀,以游手好闲为乐。

相比于贾雨村的“重整基业”,林如海的治国安民,贾政则代表了读书入仕的第三种典型:读书为风雅,做官为装缀,以游手好闲为乐

贾政是官三代,圣眷正隆,正如贾赦所说:“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贾政不需要通过读书来“扬眉吐气”,想要做官时,皇帝便赐了他一个官。从此,他的人生再无奋斗的必要,他也就停下了奋斗的脚步,安心做一个闲淡的员外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不得不怀疑贾政读书入仕的初衷了。贾府子弟,从贾赦到贾珍、贾琏、贾蓉,都不爱读书,但都享受到了“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福利,要么爵位加身,要么花钱捐官,都能轻而易举获得官位。唯有贾政,“自幼酷喜读书”,成了贾府子弟中唯一的读书人。

那么,贾政读书入仕的初衷是什么?从他“不惯于俗务”,每日带着清客们吟诗作赋来看,他的初衷就是以士大夫之身,享受读书人的风花雪月、高雅别致,以有别于俗人俗事

因此,贾政虽居官位,却不务政,相对于林如海的勤政,贾政则是懒政,不求有功,却也无过。

像贾政这样的官员,应该是当时的主流,形成了一种风气。所以,冯渊的仆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这些官员既不想和四大家族有牵扯,又没有捞政绩的需求,对于政务,能推则推,能不揽就不揽,这才让这件案子落到了贾雨村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作者曹雪芹先生用贾雨村、林如海、贾政三位读书入仕的人,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官场现状:大多数的官员如贾政这样,在盛世的享乐环境里,耽溺于风雅;极少数像林如海这样的官员,有报国安民之心,却因生长于和平温软的环境,理论大于实践,这就给了贾雨村这样的野心家以机会,稍稍钻营,便能扶摇直上,无可阻挡。

官场现状,反映的正是儒家仕子的现状:绝大多数儒家仕子,违背了读书人“修齐治平”的初衷,要么如贾政这样游手好闲,要么如贾雨村这样钻营算计,极少数像林如海这样秉承“治平”之道者,却又因能力欠缺而有心无力。

正如宝钗在“兰言解疑癖”时所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说明当时的社会,看不到一个有心而又有能的“治平”读书人。即使清正廉明如林探花,也算不上标准的儒家仕子,离“修齐治平”很远。

所以,不是曹先生不愿意塑造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实在是在当时的现实社会,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了

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红楼所描述的时代,已安定近百年,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就像温水煮青蛙,在安定祥和里慢慢走向了末世。即使有少数如林如海这样愿意舍身为国之文臣武将,也因缺乏锤炼的环境而流于纸上谈兵,没有实干能力,即使粉身碎骨,也无力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

这便是作者曹先生用悲剧所体现的对儒家的态度:当时的社会,儒家仕子早已偏离了孔孟所提倡的“修齐治平”之道,正如宝玉所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所读之书都是违背孔孟的杜撰,读书人又怎能不偏离正道?

人人都偏离了正道,又去哪里寻找“修齐治平”的人才?因此,不但贾府的衰败是必然,整个社会的衰败也是必然。要想逃脱这种悲惨共运,唯有去佛道里寻求解脱

这就是作者塑造一僧一道两个引渡的仙人,却无法塑造一个儒家代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