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政委机关刊物《长安》杂志(2020年第7期)在“长安人物”专栏,以较大篇幅报道了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金牌调解员”徐承刚的典型事迹——“用细心、耐心和诚心焐热群众的心”。以下是详细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徐承刚简单而又整洁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桌上一叠叠材料和一本本绿色的笔记本,以及他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

徐承刚今年72岁,是山东威海市环翠区诉讼服务中心的一名特邀人民调解员,被山东省委政法委评为“山东省法治人物”,被誉为“金牌调解员”。

开创全省乡镇党委书记接访先河

古稀之年,徐承刚毅然走上“人民调解员”这一岗位。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最大的坚持就是看新闻,最大的爱好就是调解。“调解员加上‘人民’二字就意味着责任、担当,而且能干你想干的事情,是最幸福的。”当谈到当调解员这份工作时,徐承刚一脸幸福。

与调解工作结缘,始于徐承刚年轻时下基层。他曾在基层工作17年,在70年代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村民办了诸多好事、实事,解决了很多大事、难事。在羊亭镇担任党委书记时,他还建立了一把手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开创了全省乡镇党委书记接访的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承刚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担任羊亭镇党委书记,在接访时他亲力亲为亲上阵,让他知道了“怎么和老百姓说他们可以听得进去,怎么和他们解析法律他们可以接受”;担任威海市中医院院长,在各个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医院业绩和医疗水平全面突破;担任环翠区副区长,认真帮助每一个来访老百姓排忧解难;担任环翠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他不只做到了“陪”,也充分做到了“审”和“议”……

初心不忘,步履不停,在人民调解员这一岗位上,徐承刚继续发光散热,截至今年5月底,他共分流纠纷3518件,成功调解1172件,司法确认415件。

巧用现代法律维护家庭和谐

在基层工作期间,不论多忙,徐承刚每周都会腾出一个上午去接访。他曾调解了一起现代法律与传统村俗相冲突的纠纷——一位退休老干部起诉四个儿子,要求每年支付赡养费12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休老干部本来每个月都有退休金,为什么还要与亲儿子反目呢?”徐承刚详细了解后得知,小女儿赡养老人多年,按照村俗却不能继承老人仅剩的一套老房子,但老人给四个儿子都购买了婚房,老人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小女儿。

对此,徐承刚仔细研读《民法》《婚姻法》《物权法》等关于继承的专业知识,做通老人4个儿子的思想工作。他还为老人组织了一次家庭聚会,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下,儿女们当场表态并签订了协议,集体同意由小女儿单独继承村里的一处房产,并获得房屋拆迁补偿款。矛盾解决后,这一家的美好生活得以继续。

调解不留“后遗症”

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徐承刚主要负责劳务关系纠纷以及一些疑难纠纷。“要有充分的耐心,只有春风化雨般的调解,才能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徐承刚说,要捂热群众的心,就要在细节上多考虑。

2017年4月,徐承刚接到一起公婆起诉儿媳的纠纷,儿子因交通事故去世,本属一家人的公婆和儿媳,却几近对簿公堂。

徐承刚理解这一家人的悲痛,努力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多方了解后,徐承刚发现,这一家人因法律知识欠缺,还没有向保险公司索赔。“没有赔偿金如何分配?”徐承刚主动引导双方共同向保险公司索赔,并帮助他们聘请了法律援助律师,还向人社部门申请了一笔抚恤金。

在徐承刚的帮助下,赔偿资金很快到位,此时,分配比例又成了难题。“儿媳妇一个人带着孩子不容易,孩子也是你们的亲孙子!”徐承刚跟老两口做思想工作,最终同意儿媳妇和8岁的孙子继承70%的赔偿金。

为了不留“后遗症”,徐承刚仔细回顾纠纷经过,发现房屋过户问题还未解决,他又联系老人儿媳将几万块的首付款偿还给老人,房屋得以顺利过户,该纠纷得以圆满了结。

“完全彻底解决当事人的纠纷,不留任何后遗症,让当事人满意,这是调解民事纠纷必须掌握的原则和手段。”徐承刚说。

徐承刚认为,群众利益无小事,涉及到群众利益的纠纷一定要认真调解处理好,在岗位上脚踏实地就是完成使命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