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IM技术为上海工程建设如虎添翼。

有一项技术,有人说它能防治城市内涝,有人说它能避免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错漏碰缺”,有人说它是工程建设的DNA数据库,更有人说它能让房子“活”起来……这就是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

简单来说,它能把原本用图纸才能表达设计的建筑物,用三维模型动态展示。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甚至是改造、拆除,每一个数据都通过BIM保存下来,就仿佛人体中的DNA,精确组合、准确表达,并能通过数据挖掘、精细分析。拥有了这样的数字DNA的建筑物就“活”起来了。

在上海,BIM占足市场份额。根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等部门联合编撰的《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介绍,去年上海新增报建项目2105个,应用BIM技术的项目数量达709个,总投资9388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81个、社会投资528个。

在上海,工程建设全面迈向BIM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让城市更美好。

一项技术的远与近,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说它远,是因为被学术名词的外衣所包裹;说它近,也不无道理,因为就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以BIM为例,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型的建筑项目中,囊括房屋建筑项目、水务项目、城市基础设施维修项目、水运项目等,可谓包罗万象、大显身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轨道交通是其关键的用武之地之一。《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上海轨道交通飞速发展,网络化快速形成。截至去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计16条,全网运营线路总长约700公里,共设车站415座;在建线路6条,线路总长约240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号线南延伸。

结合轨道交通行业特点,上海轨道交通企业将BIM技术应用纳入整体规划,覆盖从设计、施工、运维、平台应用等若干阶段。合计BIM应用里程数达到285公里,其中,5号线南延伸、8号线三期、17号线已于去年先后完成全线数字化交付,并投入运营。

此外,BIM技术优化提升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建造。截至目前,上海共有40个项目运用BIM技术,市属26个、区属14个。在公路项目方面,10个工程列入“上海市BIM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具体为S7公路(S20-月罗公路)新建工程、S26公路入城段(G15公路-嘉闵高架)新建工程、周家嘴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等。

助力“数字孪生城市”,让城市智慧走向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建筑业数字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BIM技术极大提高了建筑行业生产力。可以预见,它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支持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具。

根据上海2017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本市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至2020年,上海政府投资工程应全面应用BIM技术,实现政府投资项目成本下降10%,全市主要设计、施工、咨询服务、运营维护等企业普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新建政府投资项目在规划施工阶段应用比例不低于60%。

围绕这一目标,面对今年的收官战,下一步重点工程呼之欲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大脑”。

根据《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上海将在智能BIM上下足功夫,以适应施工过程中数据采集和管理要求不断变高的紧迫现实,如采用三维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机器视觉智能识别安全质量问题、风险源智能监控、3D打印建造等人工智能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数字孪生”。为此,BIM技术的理念将进入新一轮演化,得以建立一个与物理城市相对应的“数字孪生城市”,所有的人、物、事件、建筑、道路、设施等都能拥有虚拟映像,信息可见、轨迹可循、状态可查,从而使城市智慧——“过去可追溯、未来可预期”“虚拟服务现实、模拟仿真决策”“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不再是空谈。

作者:史博臻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