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读了一个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相对自由,对教材也没有明确规定,很多课程干脆不使用教材。

但有那么几位老师,往往都是必修课、重点课程,上课时总是不经意地提到自己出版的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位老练的研究生会意,课间围拢过去,一副崇拜的样子:“老师,您的书哪儿有卖?我们想买本,认真学习。”

学生们虚心好学的样子,感动了老师,连连应诺:“不劳你们出去买,下次上课我带几本过来。”

下节课,果然带了书,同学们踊跃购买。

我总是比较困惑,一副涉世较浅的傻样子。看我不太想买,一位同学严肃地说:“你想考试过关,就要买。”

我问:“为何?他会刁难我吗?不像啊,这么慈爱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学说:“当然不会。你不买,他肯定也会让你这么课过关,不会跟你在学分上计较的。但我们的统考,他是主要命题人啊。”

原来如此。这已经成了高校考研的惯例,如果你想考某位导师的研究生,他的书必须通读、读透;如果你想考试过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知道谁是出题人,买他的书来读。

大学出现这种状况,似乎还情有可原。毕竟大学侧重于研究,风气相对开放,标准相对宽泛,同一个课题,即便你完全没有看过出题老师的书,只要有理有据,也可能得高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在侧重于“标准答案”、研究性不突出的高考考试中,出现这类现象,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

但这种事情,还真有。

浙江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因力排众议,给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高考作文满分而引发争议。8月9日,有网友晒出陈建新主编的高考作文书正在销售,并指出“既当阅卷组长,又出书授课”恐有不妥。

研究生考试,是一种“多山头”考试,每位导师,算一个山头,千千万万个山头,为了攻下这个山头,找老师的书来看,不算什么大问题;

高考则是一个大山头的考试,千千万万的考生,如果盯住一个老师的书看、盯住一个风格往死里写,那就麻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别说阅卷组长,就是阅卷老师,也应该是一个保密的身份,不应外泄。

一位老师担任阅卷老师,他遇到自己熟人、学生试卷的概率,即便只有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也是应该坚决杜绝的。小概率也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阅卷老师,或者阅卷组长,应该有年限,定期轮换。这个陈组长,却一干就是20年,实在匪夷所思。

更难以想象的是,他的身份,不仅没有保密,而且近乎公开化了。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会不会有人琢磨他的风格,努力去贴近他的喜好?即便这种可能性很小,也不能完全排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组长,至少是一个有特权、能决定他人命运的人。即便他洁身自好,也不能排除别人琢磨他、研究他的可能性;学生没时间研究,也无法排除高中语文老师研究他、琢磨他,并“授意”学生写某种风格作文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只要出现,就会带来不公。

从这个角度而言,最基本的建议就是:

阅卷人身份,需要保密;阅卷人尤其是组长,身份更要保密,并注意轮换和监督。

不忌讳自己的身份,反倒出书、授课,这是什么心态呢?这难道不是以权谋私?若说不是,鬼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