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后的人对郑渊洁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毫不夸张的说,80后这一代人几乎是伴随着《童话大王》一起成长的,自从1985年,郑渊洁创办了第一期《童话大王》月刊,之后长达25年间,他独自撑起了国内童话的这片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舒克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罗克、蛇王等人物,在那个年代传遍了大街小巷,包麻麻每晚睡觉都是伴随着童话大王入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我们熟悉的郑渊洁,被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他的童话,还有他的育儿经,很多人都知道郑渊洁在小学就被开除,爸爸让他接受私塾教育。

儿子的成长之路

郑渊洁做爸爸后,历史再一次上演,他看不上学校教育,从儿子郑亚旗上幼儿园起,就一直在跟应试教育进行斗争。

儿子4岁时上幼儿园,正是调皮爱说话的年龄,可是因为违背老师的命令被关禁闭几个小时,郑渊洁非常生气:“4岁正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不让说话这不是摧残儿童吗?”,一气之下就给儿子退了园;儿子上小学时,有一次考前他们班主任给漏了题,亚旗回家问爸爸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他摇了摇头,儿子让他去揭发,郑渊洁怕孩子受牵连,所以选择了隐忍。不过为了“惩罚”老师,他让儿子考了61分,拉低了班级的分数。之后他让儿子把全班成绩最不好的孩子列出来,给每人送了一本书,上面写着“XXX,你将来肯定有出息!”这种时不时的消极对抗让郑渊洁感到很沮丧,直到带领儿子参加初中入学考试时,看到老师像看管犯人似的绷着脸打量着正襟危坐的孩子们,他忽然顿悟“分数是很多家长对孩子在学校表现的唯一愿望,如果儿子无法培养正确的三观、学到该学的知识,去学校似乎并无必要”。为此,他还研究了《义务教育法》,发现孩子不上学并没有惩罚措施,在前思后想了三天三夜后,他做出决定:与其让儿子在一个不喜欢的环境里饱受摧残,不如引导孩子做点喜欢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正式给儿子办理了退学。

之后,郑渊洁在家自己当老师,儿子用3年时间学完了6年的中学课程,他开始放手让儿子去闯荡,他的理念是:

“18岁前,你要啥我给啥;18岁后,我要啥你给啥。”

18岁后,他真的没管过儿子,彻底撒手了,没有给过一分钱没有帮过一次忙,儿子住在家里需要交房租和水电费,完全自食其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儿经历了与儿子完全不同的成长历程

人到中年,郑渊洁的女儿出生了,女儿尚在襁褓里,他就经常给她哼唱“不去学校”之类的歌谣,可是没想到的是,女儿渐渐长大后,表现出了对学校的极度渴望和向往。

后来郑渊洁反思到,或许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就是逆反心理,你天天督促孩子学习,他会厌学,你反对她去学校,她却偏偏想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台梭利教育中讲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神胚胎”,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完成内在的整合,孩子生来就有自己的使命,他们想做什么,想要成为谁,不由父母说了算。

大家还记得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吗?所以尊重孩子的天性,是每个父母都要学会的事情。

既然女儿喜欢上学,那么郑渊洁自然不遗余力地支持女儿,他认为上学之路,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所以阶段性胜利不重要,要坚持笑到终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拒绝让女儿去幼小衔接,坚决不让女儿在入学前学习不该学习的知识,上小学零基础的女儿,毫无意外地成了一年级倒数第一;上小学后,他就让女儿不急不躁,告诉女儿考试成绩尽量不要进入班级前12名,只有这样才能练习追赶的功夫;在女儿上中小学12年的时间里,他每天接送,来回八十公里的路程,风雨无阻,而且他经常对女儿说:你可以随时选择不上学。他坚信一个被爸爸接送上下学12年的孩子,在学习时内心会非常强大和“爸气”;除了坚持接送女儿上下学,他还坚持了另一件事情,就是记录育儿日记,由女儿口述爸爸记录。他认为上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一点对他们家来说再简单不过,毕竟近水楼台,女儿从出生开始就耳濡目染,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虽然考试成绩平平,绝对是自学的学霸。良好的阅读习惯,助力女儿初二开始发力,高中开始超越,领跑,并最终夺冠。除了阅读,还有运动,这两件事是孩子成长最大的营养剂。郑渊洁让女儿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滑雪、溜冰、游泳、网球、骑自行车等等,而且女儿参加的所有体育活动,基本没找过教练,都是自学成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女儿如愿以偿地被美国6所名牌大学同时送出橄榄枝,她目前志向是读到博士。

老郑同志倍感欣慰:郑家三代小学生,终于要出个博士生了!

【包 麻麻总结】

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发生在同一个家庭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如果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特点并加以引导,孩子就会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当然,郑渊洁的教育并不是一个可以被复制的教育,毕竟郑渊洁只有一个,只要我们能够获得一些启发,能够适才教育,便已足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