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林妻:冤案坐牢27年,要不要追究责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张玉林妻:冤案坐牢27年,要不要追究责任人?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张家村,被羁押9778天后,53岁的张玉环无罪归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玉环这里是我睡觉的房间,现在都烂掉了,一无所有了。这个地方就是案发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间破败的老房,曾是张玉环温暖的归宿,却也是噩梦的开始。27年前的1993年,张玉环被警方认定,在这里将两个同村男童杀害,并抛尸水库。而在法庭审理时,张玉环一直喊冤,称遭到了警方的刑讯逼供。在没有有力客观物证、两份有罪供述前后矛盾的情况下,南昌市中院于1995年和2001年作出两次有罪判决,判处他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玉环:他们都叫我外号花生米,就是要枪毙的意思,关得很久就自杀了两次。当时宣判我死刑,然后我就晕倒了,拼命哭、叫冤枉,就晕倒了,法警把我抬上车运到看守所的路上时,他就说你这个可以申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玉环哥哥 张民强:在看守所等了八年,人都看不到、见不到。我心里一直是气愤的,好像如果不是他杀了人,他就不应该招,打死都不能招。到2001年,第二次开庭的时候,那次看到卷宗,把所有的案件都复原了,物证跟那个口供都是前后不一的,就确确实实确定他是被冤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玉环:我不会写,我叫了一个有文化的人写,那个人还是一个大学生,我就找他,就照着那样抄,大同小异去抄。他们其他人都在打牌玩,我就没有,我就在写,因为我是这样想的,申诉是我的头等大事,鼓不打不响、冤不申不明,如果我放弃它不申诉,我一旦死掉了,我就带着遗憾去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玉环寄给各个单位的申诉信有五六百封,但几乎全部石沉大海。而除了冤屈难鸣的折磨,他还要承受家庭破碎的苦痛,老母亲没法孝敬,妻儿无法照料,只能从家人寄来的照片里看到孩子的成长。大儿子曾在照片的背面写道:爸,我这次照相没照好,等你回家来我们在一起照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玉环:当时看到他写的字,我感觉好难过。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见小孩子成长的过程。我第二个儿子,他看望了我两次。尤其是大儿子感到陌生,我在(监狱)那里19年,我从来没见到他,感觉很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妻子宋小女肩上,她一边帮张玉环伸冤,一边打工赚钱糊口,不幸的是,她患上子宫肌瘤并发展为宫颈癌,为了生存,她与张玉环离婚改嫁他人。再婚前,她对现任丈夫提出了三个条件,对张玉环两个儿子好;不阻拦她去探望张玉环的母亲;不阻拦她去看望张玉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玉环前妻 宋小女:他(张玉环)那么那么地爱我,我不应该为他做什么吗?他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每次去看他的时候,我就想抱,每次我好难过、好无助,我就会这样想,如果是张玉环在这里,抱一抱减减压多好,去看他的时候,想张玉环,如果抱一抱该多好啊。

2017年,两位律师的介入,让张玉环案迎来立案复查的转机。又经历了三年的等待,这起仅有有罪供述、没有直接证据的冤案终于得以平反,8月4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撤销原审裁判,宣告张玉环无罪,国内已知被羁押时间最长的蒙冤者终获清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玉环:想的就是看到母亲,很长的时间都没有孝敬她,她肯定很想我,抱着我母亲,她就泪流满面。宋小女晕倒了,就是很激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跟我儿子说了,明天我不能跟她拥抱了,内心是想拥抱,但是我考虑到她接受不了。

张玉环前妻 宋小女:我就跟张玉环这样说的,不抱不要紧,但是你要记住,你欠我一个抱,因为我这个抱不是无缘无故来的抱,我这个抱不是什么跟你们说的抱一下,爱情的抱,我这个抱是好复杂好复杂的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玉环和宋小女。澎湃新闻记者 卫佳铭 图

27年前,他用过BP机,27年后,他第一次接触手机,第一次摸到空调遥控器。与社会脱节的他,无意追赶时代,能踏实地睡在自家床上、能如愿与家人拍一张合影,他已经很知足。他希望前妻和儿子回归各自家庭,自己只需要分上几亩农田,再做回农民,孝敬老母亲。对于未来,他准备申请国家赔偿金,还有那些滥用权力、无视法律的冤案制造者们,追责也该开始了。

张玉环前妻 宋小女:好多人采访张玉环,在问张玉环追究责任的事。我也要追究他们,因为他们害的我三母子全家、张玉环太可怜了。追责可以吗?我的要求过分吗?

白岩松

张玉环蒙冤27年,起点是在1993年,我想想自己,那一年25岁,走进东方时空当主持,今年已经52岁,想想这27年人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更能明白对于张玉环来说,这27年在人生当中失去多少?祝愿未来张玉环的人生之路顺畅一些,能够幸福快乐多一些,更盼望这样的错案,今后不要再有了,过去有的也都能够迅速纠错,谁的人生都经不起折腾。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陶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