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玉雕名家官网

中国古代儒者秉持礼制,对于物质生活本身一直保警惕的态度,《尚书》中更是有“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的告诫。但纵观我国的历史,文人雅士们几乎都有玩物的雅趣,且推崇备至,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瑕不可交,以其无真气也。”清代更是因为帝王之好,上行下效,玩物之风盛行,尤以玩玉最甚。从随身佩戴的饰品,到书案上的文房四宝,再到家居,皆以玉制之。

为何古人劝诫“玩物丧志”,文人雅士们仍旧对玩物锲而不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雕名家 作品【白玉雕花茶壶】

明代文人袁宏道认为:“嵇康之锻也,武子之马也,陆羽之茶也,米癫之石也,倪云林之洁也,皆以癖而寄其磊块俊逸之气者也。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将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宦贾之事?” 即玩物可以让人全身心的投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也就不会成为只会追名逐利的面目可憎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雕名家 作品【龟趣】

其实在中国人的心中,“物”并非单纯的泛指一些赏玩的世俗之物。在传统文化中,“物”常常与“器”联系在一起,比如玉就常被称之为玉器。中国自古尊崇“道以成器,器以载道”的精神,即将思想和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器物之中,器道合一。因此“玩物”也就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器以载道,器以载情”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造物、用物境界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雕名家 作品【仿古龙纹】

在反映中国传统文人士夫“玩物”成风的文化现象《长物志》中,就直接指出了人们玩物的“物趣”所在。所谓“长物”,即指多余之物,非生活中的必需品,比如书画、花木、香茗、器具、水石等等,玉石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这些“物”虽非必需,但《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认为,“长物”之趣就在于能够投射和沉积文人品格的意志之物,起到承载人们精神的作用。林语堂在《论趣》中也认为物有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雕名家 作品【悟道香插】

玩物,玩玉,皆是人生物趣所在。寻得一物倾心,执于一物,人便会与物相联,天地有情,皆足可观。这里是玉雕名家网易号,关注我们,了解玉雕艺术,领略独特的东方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