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柏油马路好哇,下雨天干完活儿走回家,鞋面干干净净的。”7月19日,大石桥市降下入伏后的第一场雨,71岁的辽宁营口大石桥市黄土岭镇先锋村村民张厚纯盘腿坐在自家新房的炕上,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看着雨水浸润自家的小菜园,笑容堆了满脸。

张厚纯说,以前家门前的土道,一到雨天就和稀泥了,干完活儿回家一身的泥点子。

如今,作为C级危房改造的受益者,张厚纯家的房屋焕然一新,老旧的旱厕也变成了室内厕所。放眼望去,村子里新铺的柏油马路平坦宽敞,路边也一改过去杂草丛生的模样,种上了别致的绿化植物,还新修了文化墙。

“傍晚凉快了,我就爱在村子里逛一逛!过去,天一黑村子里就静悄悄的,站在高处看只有住人的地方亮着灯。现在,村里新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晚上不用摸黑回家。村里还修建了像城里一样有健身器材的大广场,我们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吃完饭来跳跳广场舞、跟大家坐着唠唠嗑,心里可美了!”张厚纯说。

扶贫政策也撑鼓了张厚纯的钱袋子。虽然上了岁数,张厚纯不但在村里扶贫产业项目里打点零工,还做起了庭院经济。他说:“以前家里比较困难,花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现在国家扶持我养了50多只鸡,还帮助我卖,一只公鸡能卖200元钱。”

近几年,“七河”香菇和土地的馈赠,让辽宁营口大石桥市黄土岭镇向阳村村民贾顺伟从跑车赔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一口气包下了农场里的5栋大棚,全部用来种植香菇。如今,赶上旺季,一天5000多元钱就能稳稳当当地进入贾顺伟腰包。“七河”香菇已成为江浙沪地区的抢手货。

今年58岁的王希玲不但在扶贫项目里找到了工作,还将自家5亩地流转给了家庭农场。每个月2000元工资加上年底2000多元土地流转红利,让她不再发愁眼前生活和未来的养老。

“大家快过来,发钱了、发钱了……”今年第三茬香菇刚采收完,邹广玲就张罗着给帮工开工钱。数着钞票、唠着家常,她们爽朗的笑声飞出大棚,在山间回响……

推开家门就能走进自家的蘑菇大棚。邹广玲说:“2009年以前,蘑菇只是村民眼里的‘山货’,还不是产业。我从小就经常到山里采蘑菇,下过雨蘑菇出的就多,收成好不好完全看老天爷的脸色。现在,蘑菇由提篮小卖贴补家用发展成产业,政府还有政策扶持,过去村里人爱出去打工,现在时兴回来创业。原来这里每亩耕地一年只有百八十的租金,没人要,现在贵贱租不着!两茬蘑菇我卖了5万多块钱,在农村你还干啥?只要精耕细作,每一寸土地都会长出‘金疙瘩’”。

建一镇位于大石桥市东部山区,拥有丰富的硼石和硫石资源。前些年,这里主要依靠开发和加工矿石发展工业经济,但长期的矿山开采和废矿尾料乱堆乱放,造成环境污染和山体、植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建一镇生态发展。如今,每年这里举办的“黄丫口杜鹃赏花节”和“寒富苹果节”,吸引辽宁省内外游客近万人。当地群众自发组建32人红马甲志愿者服务队,负责清理黄丫口自然保护区的积存垃圾,成立“青山绿水保护”执法大队,巡查全镇的山林、河道,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私挖乱采、盗运木材行为,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兴镇。

今年4月,厉民成为大石桥市周家镇冯家村五名公益性岗位保洁员之一,他对记者说:“我有腰脱,不能出去打工干重活。这个工作适合我,还有稳定工资。为政策点赞!真是足不出村,实现就业增收。”

辽宁营口大石桥扶贫办副主任刘畅说:“大石桥市正在推进‘一对一’帮扶手机APP推广应用,也将聘请第三方机构在接下来的项目验收中做好扶贫资金风险防控和资产管理工作。扶贫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需要大格局下的步步为赢,扶起智和志。大石桥今天的成就,是‘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理念下形成的。”

文|本报记者 孟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