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

她为自己写了份人生规划。

做慈善,位列其中。

大三时,她做了一个决定

——去支教,去西部。

刚跨过21岁的门槛,她的人生戛然而止。

家人从她的书包里找到一个水杯,

上面刻着五个字——“广东志愿者”。

她是李莎,一个大山的女儿

21岁华工支教女生李莎 把阳光带给西部儿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21岁华工支教女生李莎 把阳光带给西部儿童

生在大山,长在大山,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她去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5月9日,李莎在赴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开会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罹难。年轻的生命、最美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大山深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出生于1999年的李莎,和一代代优秀青年一样,脚踏实地,赤诚奉献,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翻山越岭:

“坚韧是我最骄傲的品格”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

当地崎岖山路如果有记忆,应记得一个体形娇小的姑娘,每天翻山越岭,奔波在山里。

2019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龙胜县。当地的老师没想到,这个从大城市来的20岁女孩,会凭借干重活、挑重担让人深刻印象。

那年暑假,支教团策划在马堤乡东升村东升小学举办夏令营活动。东升村深度贫困,2015年贫困发生率达51.67%,条件艰苦。支教团抵达东升小学时,厨房没有电,需要生火做饭。“当时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支教团成员林子琪说,李莎虽然年纪最小,却挽起袖子,砍柴生火、切菜煮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门镇是龙胜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李莎主动请缨,参与三门镇助学。从县城走到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还要走几十分钟的山路,徒步翻山越岭。李莎这个柔弱女生,硬是步履不停。

在支教团团长王弘看来,李莎是真的在关心孩子的成长。当得知一些学生的回家路相对崎岖,李莎便每天接孩子上下学。山里留守的苦孩子多,李莎有时口袋里只有30元,也会趁着家访悄悄留在门缝里。山里的老人很多,她经常陪老人聊天解闷……

“李莎在自我评价里曾提到,‘坚韧是我最骄傲的品格’。”队友李爽杰说,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疫情期间,学校还没复学,李莎便早早从老家返回,投入工作。当时家人劝阻,她态度明确:“我回校可以为小学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些事情。”防疫宣传、健康监测、卫生清洁、消毒通风,到处都有李莎忙碌的身影。

5月9日凌晨1时,李莎忙完工作,发了生命中最后一条朋友圈,写道“守得云开见月明”。清晨6时多,手机记录显示,她又开始剪辑视频。

“每次和我打电话,她都说那里样样都好。”父亲李明凯后来才知道,李莎支教期间像准备高考一样拼。

人生最后一天,“最多只休息了5个小时”。李明凯看着女儿每天的时间安排,泪如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里山外:

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收拾遗物时,李明凯找到了李莎出车祸时所背的书包,包里装着一本书、一个刻有“广东志愿者”字样的水杯。

在李明凯看来,这两样东西如同女儿人生的注解。

李莎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的一个小镇。和龙胜一样,平昌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成长在大巴山脚下,对于生活的艰苦,李莎并不陌生。“知识改变命运”,在李莎心底深深扎根。2015年,16岁的李莎以四川达州市通川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6岁的李莎来到一线城市,走出了大山。

姑妈李明慧记得,高考录取后,家里给她摆了谢师宴。“当时李莎上台发言,感谢父母、老师,感谢各界对她的关爱,还说以后学有所成,一定要回馈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莎在广西支教的宿舍。

如何回馈社会?李明凯在女儿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份她手写的人生规划——“16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17~22岁,考研;24岁,我们结婚吧;28岁,做一档综艺节目……50岁,做慈善;64岁,终老,捐献器官。”

50岁,做慈善。李莎没想到,自己的计划会大大提前。大二,李莎加入了学校的心理学社,逐渐萌生了要帮助他人的想法。李莎成了一名志愿者,她表现活跃,先后拿到广交会优秀志愿者、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大三那年,李莎做出一个决定:毕业后要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面对人生十字路口,不少同学都在想办法留在大城市,而她却要回到大山深处。

为什么?她告诉妈妈,大山里的孩子渴望关爱和知识,渴望去看外面的世界。“我是从大巴山走出来的,就想去那边看看,也给那里的孩子们传递正能量。”

大学的最后一年,李莎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了保研名单,但她还是选择去支教、去大山。她说:“我成长的平台扩展了我的格局。大学培养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7月,李莎如愿回到了大山。在龙胜小学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她走上台,面对数百双稚嫩的眼睛,讲起了自己从大山里走出去的故事。

山高水长: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19年7月,20岁的李莎穿着红色队服,站在团队里,笑容灿烂。

李莎,一直很爱笑。“她永远笑着,充满阳光”“阳光、上进”“她的笑容就像向日葵”……说起李莎,她的老师、同学总会想起一张笑脸。

这张笑脸,如今让很多人泪水涟涟。

得知李莎老师因意外去世,东升小学四年级学生阳晶萍愣了一下,然后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群山无言,青春有声。

李莎留下来的不只是惋惜、感动。东升小学校长廖贻鸿说:“村里人时常想起李莎,老人们说她像亲孙女一样,孩子们哼出的旋律,有的是李莎教过的歌曲。”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龙胜小学德育处主任洪秀清想起李莎在开学典礼上说的话,红了眼眶。“她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莎教过的学生罗展明画的“李莎老师”。

扶贫、扶智、扶志。她向山里的孩子传授知识,给留守儿童带去温暖,帮助孩子们点燃梦想,也为同龄人树起了标杆。李莎去世后,队友们整理她留下来的资料。大家发现一段视频,镜头里,李莎语气坚定,眼中有光:“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是迷茫的一代,我觉得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个方向,要找到自己心的所属,才能更坚定地向前走。”

她的“心的所属”是什么?

5月10日,李莎离开的第二天是母亲节。家人、老师和同学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她提前录制了一首散文诗——《母亲是一种岁月》。在深情朗诵中,李莎表达着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着对祖国母亲的深情。

李莎走了,她留下的最后声音让人泪流满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李莎走了,她留下的最后声音让人泪流满面

李莎说:“我深知在祖国的西部,在偏远的基层,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就像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一样,我理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看似渺小却又足够坚定的力量。”

今年7月9日,华南理工大学2020届“云”毕业典礼举行。典礼上,一面写着“李莎支教团”的旗帜,迎风招展。华南理工大学决定将研究生支教团命名为“李莎支教团”,鼓励更多毕业生奉献西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

7月10日,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教育局、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学生联合会共同向广大青年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青年学习李莎同学,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又是盛夏7月,华南理工大学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和西部计划志愿者从广州出发,走向西部,走向大山。

这,是对李莎最好的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莎支教团”的旗帜接力飘扬。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他们说——

在支教团团长王弘看来,李莎是真的在关心孩子的成长。当得知一些学生的回家路相对崎岖,李莎便每天接孩子上下学。山里留守的苦孩子多,李莎有时口袋里只有30元,也会趁着家访悄悄留在门缝里。山里的老人很多,她经常陪老人聊天解闷……

东升小学校长廖贻鸿说:“村里人时常想起李莎,老人们说她像亲孙女一样,孩子们哼出的旋律,有的是李莎教过的歌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莎说——

“16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17~22岁,考研;24岁,我们结婚吧;28岁,做一档综艺节目……50岁,做慈善;64岁,终老,捐献器官。”

“我是从大巴山走出来的,就想去那边看看,也给那里的孩子们传递正能量。”

“我成长的平台扩展了我的格局。大学培养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我深知在祖国的西部,在偏远的基层,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就像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一样,我理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看似渺小却又足够坚定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为什么怀念李莎?

李莎,西部计划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今年5月,她在回支教学校途中遭遇意外事故,不幸罹难。那一天是她度过21岁生日的第6天。

两个多月来,伤感的情绪弥漫在她生前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很多孩子,想起她会哭得泣不成声;华南理工大学的老师、同学,多次哽咽落泪;在广州召开的“新时代青春之歌——学习李莎同学先进事迹座谈会”上,掌声交织着泪水……

“很抱歉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同为90后,为她骄傲”“有大爱的人”“我们心中最美的教师”“我们都很想你”……两个多月来,在线上平台,数以万计的网友留言、点赞,表达惋惜,也表达对李莎的追思、敬意。

人们为什么会怀念李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认真负责的魅力。李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个细节、一帧帧画面告诉我们,她是一个认真的人。为了上好课,四处请教,深夜仍在冥思苦想;为了协助学校抗疫,早早从老家返回,身兼多职,加班加点;为了照顾大山里的孩子,每天翻山越岭、接孩子上下学,口袋里只有30元也会悄悄留在门缝里……面对支教中的琐碎工作,不是敷衍,而是珍惜;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多做、多承担,尽力做到最好。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认真的背后,是强烈的责任感。年纪轻轻的李莎,能够静下心来、沉潜下去,“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种认真,着实动人。

因为坚韧不拔的力量。李莎是一个爱笑的姑娘。她总是笑着,充满阳光。她的老师说:“你在她身上看不到阴霾。”看不到阴霾,是因为足够幸运、一路顺遂吗?不是。笑,就是她面对磨砺的态度。青春由磨砺而出彩。磨砺,意味着要站在安逸的对立面,要面对困难、艰险。在大巴山出生、长大的李莎,从小就体验着生活的不易。她勤奋学习、自立自强,在困难的环境里养成了坚韧的品质。也因此,一个20岁的女孩,没有“娇滴滴”“公主病”,会砍柴生火、切菜做饭,能够徒步翻山越岭,主动请缨去最偏远的乡镇助学……她说:“我是大山里面长大的,我会坚持,我能吃苦。”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李莎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艰苦奋斗、奋勇搏击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因为赤诚奉献的品格。一个人的价值,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往往源于内心深处的选择。李莎从大山走出来,来到繁华都市。她没有留恋安逸,没有只顾一己之私,更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她所思所想是“在祖国的西部,在偏远的基层,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心有大我,就不会狭隘自私;胸怀赤诚,就能够勇挑重担。李莎,正是如此。她和一代代青年一样,胸怀忧国忧民之心,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进而感受到了沉甸甸的使命感。诚如李莎所言:“大学培养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李莎怀着对祖国的深沉情感,赤诚奉献,不计得失,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焕发出绚丽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致敬,凝聚着奋进的力量。日前,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广西区委分别追授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今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将研究生支教团命名为“李莎支教团”,鼓励更多毕业生奉献西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向广大青年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青年向李莎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春华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会证明一切。”这是李莎奔赴西部时的宣言。时间会证明,李莎走了,但有更多青年秉承李莎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夏振彬、武威、林霞虹、张丹、程依伦
图由华南理工大学提供(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