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日语好学,大概是因为日语里有很多汉字,虽然读音和中文完全不同,但总归是看上去亲切。工作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企里面把日文汉字直接拿来当中文使用的“伪中文”十分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日企工厂内部都会接受并习惯直接把日语汉字拿来使用的“伪中文”,我所经历的两家工厂对这种现象已经熟视无睹。比如,“打合”、“纳期”、“打切”、“检讨”、“直行率”、“受入”等,这些词是日语里的汉字,翻译成中文的话,打合=碰头会,纳期=交货期,打切=取消(订单等) ,检讨=商讨,直行率=良品率,受入=接收 。对没有日语背景的新员工来讲,听到别人讲“9点和厂家打合”,“这个部品已打切”,“还未到纳期,无法受入检查”,估计会一头雾水,听到 “我们稍后再检讨“,还以为犯了什么错误要进行反省。诸如此类“伪造中文”式的表达枚不胜举,不知道是怎样流行起来的。

刚开始意识到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时,我有点懵,不,是很懵。作为翻译的我,不知道在正确的中文和大家习惯的“伪中文”之间要如何取舍,真的是进退两难。比如在听到“打切”时,总要犹豫是直接翻译成“打切“还是”取消“,译成“打切”吧,但中文里没有这个词啊,译成“取消”吧,大家听得明白,但不是他们常用的表达。最终只能是根据说话时的场景,如果翻译的对象都是在公司呆了一年以上的老员工,那我就直接说“打切”,如果听的人中有刚进公司不久的新员工或是其他公司的人,那么我就采用“取消”的表达。

很多时候,将日语译成中文时,无论怎么冥思苦想也找不到相对应的中文时,我自己也会妥协,不得不接受这种“伪中文”,比如”適正化“(合适),”見通し“(预测),”段取“(准备,切换)”溶湯“(铝液),比起括号里的中文意思,我采用了现场同事更习惯的表达,即日文汉字。对这种现象可以适应但不要习以为常,因为同一个词在不同行业有不同意思,甚至在不同公司都会有不同的用法。长期以往一旦习惯,大脑也会停止思考原本该用的语境。日语中有很多汉字,如果习惯了直接拿日语汉字来用,中文能力反而会退化。

工作之余,我也会接一些翻译公司的兼职。记得第一次被同行业的客户投诉看不懂我翻译的中文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思维已经被“伪中文”和自家公司的语境固化了,懒得思考某个词或某段话在中文里的贴切表达,才导致别的公司的人看不懂我翻出来的中文。那次被投诉后,我意识到这种思维的可怕,便刻意要求自己改正。在公司时,我尽量要求自己选择正确的译法,打破习以为常采用“伪中文”表达的舒适区,做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自己的译文。

虽然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思,只要意思相通即可,有时候碍于周遭环境的力量,翻译也必须做出某种妥协,去接受周围人习惯的“伪中文”的表达。但是只有自己知道,这种妥协只是暂时的,在某个语境下的存在,并不是自己翻译水平止步不前的借口,翻译也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对“伪中文”可以接受但不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