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赵二爷掀桌子

赵二爷真姓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那时他家在村里应该是富户,不然那年月怎么可能去上学读书、并且还懂会计?解放前后他和他父母辈有没有被斗地主我没去问,我父母和更上一辈的老人,你问他他也不会一五一十道来,总有点讳莫如深的味道。总之,赵二爷在改革开放后端上了铁饭碗——吃国家粮,也就是以前叫的“国家干部”。他做的是粮库会计,村里人对他的艳羡,没得说。80年代末,赵二爷到了退休年纪,那时候,还有“顶职”的机制——父母辈退休,可以对应选择自己儿女中的一员接替他的公职或者最少安排进入Ta所在单位安排公职,这大概是历朝都有的父荫“机制”吧,更为“进步”的是:历朝只有男的为官,而咱们的“顶职”时代,则可以安排女性的儿女,新社会男女平等呀,啧啧啧。话说赵二爷有儿女共七八个,这公职可真是个金贵的东西,在农村人看来,更得像秘方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传男不传女。可赵二爷光儿子就有三个,三兄弟明争暗斗,老大出生于建国初,这运动那革命,吃饭都是问题,耽搁了,胸无点墨,老二读了些书,又长得斯文颀长,招人喜欢,老三太年少,来不及接上去,所以最终就老二顶职了,老大虽然不开心也没办法,形势比人强啊,何况老爷子还支持他在宅基地上新建了房子。

赵二爷平日里逢人都是乐呵呵的,一副睿智和善的模样,邻里乡亲都挺爱跟他往来和热闹。赵二爷在家自然是威严不可玷辱的,百分百的一家之主,全家都指望他才过上滋润的日子哩。但老太太是穷苦出生,不辞辛劳,克勤克俭,这当然也是没办法啊,虽然一家多口都按人头分有田地,但除了这些外光靠老爷子的薪资,在那年代生养、拉扯大这么多儿女,能光鲜得起来吗?据说老太太去世时,家人翻找、整理她生前整理好的物件,居然找出大量的网兜(就是类似渔网的那种塑料袋),一个个卷起来扎得规规矩矩的,如同一大把各色的8字。赵二爷的“接班人”安排好了,儿女们大都娶的娶了,嫁的嫁了,退休工资还逐年有涨,只图个滋润终老,没事就逛逛,有事就轻轻劳动一下。他的话,老太太和儿女、媳妇、子孙是不能忤逆的,不然他会心情不好,如果他少了快活,家里人也别想太开心,这是其一;第二,赵二爷的吃喝得伺候好,不然会挨他批评。但是在这一点上,因老太太习惯了勤俭持家,改不了粗茶淡饭的日常操作,多做点肉菜会像割了她自己心头的肉。开始赵二爷会笑着说,让我吃好一点,大家都会好。老太太没往深处想,但听话,加大了好酒好肉招呼他的频次,然而“好景不长”,没过些日子,老太太下厨时又下意识地回到了粗茶淡饭的模式,赵二爷拉下了脸,严肃地说:说了的,做点好吃的。老太太无奈,临时加了个把好菜。再过些时光,某天,饭时,赵二爷照例入席,坐定,扫视了一下饭桌,问:“菜都齐了吗?”老太太说,齐了啊,这些完全够吃了吧。赵二爷二话没说,突然一下就把桌子掀了,碗碟勺筷和饭菜稀里哗啦泄了一地:“让老子多活几年还是有好处的!老子死了,没了退休工资,你们天天吃糠咽菜吧!”老太太彻底听入了心,安排这位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的老干部的膳食,从此更加认真、更加用心起来,老头子也是心满意足,从此没再就饭菜问题发过脾气,直到老太太比他先走一步、离开人世,换成儿媳们安排饭菜,也照料得不错,一家人其乐融融,七八年后,赵二爷也安详去世了。顶职的机制,早也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