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蒙奇奇的书架(孔网店铺:蒙奇奇的书架的书摊的书摊)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上海的夏天,真是交乖交乖吼势(气温高湿度大致使身体严重不适)。就记得曾经顶着烈日拿着热水瓶去买零拷啤酒,晚上拌点冷面,煮一锅盐水毛豆,太油的荤腥是吃不进的,咸蛋皮蛋萧山萝卜干虾子带鱼,这些吃食每家每户或多或少都能预备一点。
在大世界游乐场的边上有一家北平郑福斋食茶铺,到郑福斋买一杯冰镇酸梅汤喝,是很多人的念想。北京有个信远斋,据说他家的酸梅汤比郑福斋还好喝,但上海好像没有信远斋的分号,所以上海人想喝只能到北京去喝。现在信远斋有个像手雷似的玻璃瓶,里面装叁佰毫升的酸梅汤,这下全世界想喝酸梅汤的主儿都能喝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果和西瓜是食品店夏季供应大宗。西瓜凭票供应,一户一只不能多买。吃完后实在嘴馋,就到食品店端详,看有没有歪瓜裂枣没人要的,然后和卖瓜师傅商量,把他一顿夸奖,醉翁之意还在瓜,兴许就能网开一面,抱着长相难看的西瓜回家。
还有一种西瓜,不能买回家。必须呆在食品店里现吃,西瓜籽全部上交。这种西瓜不凭票,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不少人带着大塑料袋来买,把西瓜瓤挖出来,剔除西瓜籽,西瓜籽当场上交,西瓜瓤装进塑料袋,然后笑嘻嘻地拎回家。
现如今超市或食品店的冰箱质量好,都静音。以前的冰箱基本上都是卧式的,冰箱下面制动部分有一条皮带很显眼,冰箱一开动,皮带快速旋转带动机器制冷,那声音不说震耳欲聋吧,也够吵的。往往还没走到食品店,如果没听到冰箱的声音,那今天的棒冰雪糕就算吃不上了。因为冰箱又坏忒了。
那时候好像没见过食品店有立式冰箱,全是卧式的。但家中长辈闲时曾经告诉我,民国时期上海的食品店有立式冰箱。立式冰箱只能是可口可乐的玻璃瓶专用冰箱,还有海河洋行的棒冰冰箱。直到改革开放后多少年,食品店才重又出现立式冰箱,可口可乐消失几十年后又拔得头筹。
食品店不管有多少,也没有互相竞争的概念。吃大锅饭的"优点"就在于工资虽然不高,但也不至于饿死。但民国时期就不同了,几家食品店如果开在同一个街区,那竞争肯定相当激烈。
首先开门营业的时间早,夏季早上六点半就开始营业了。店里的小伙计都用男的,全凭肉嗓子吆喝。越是难以保存的货吆喝得越是犀利,直到卖完为止。其次,广告做的有噱头。第一家食品店做一面幌子上写:大减价!第二家食品店一瞧,隔壁大减价了,我怎么办?马上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商店门口:大减价无非吹牛皮,小减价真让侬便宜。店员还时不时去观察一下第一家店的门庭冷暖,也透出些许得意。
第三家食品店的老板最笃定泰山:你们一家要"大减价"、一家要"小减价",互相别苗头。我这幅幌子一挂出去,叫你们统统吃瘪!没多久,第三家食品店两条布制的大幌子就挂出去了,上面楷书的大字分别是:大小减价无非吹牛,不减价真使侬便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最后要说,民国的伙计很辛苦,比吃大锅饭不知辛苦多少倍。到食品店当学徒,基本上都是起的比鸡早,睡的比鬼晚。服侍老板一家的生活从早做到夜,还要兼顾做店里的事,手脚不利落的被老板吃生活(体罚)还是小事,如果被回生意(解雇)了就是失业,真有可能饿死。
店里伙计没有节假日,想双休更是做大头梦。每天开门营业后,不允许互相聊天,不允许翘着二郎腿坐着只能笔笔挺站着迎接顾客。基本功必须过硬,三角包、红纸包包的要像样,口算能力必须出众,有的不需要打算盘就能一口气报出顾客所购买的几样甚至十几样商品的总价。店里每天还有值日的,见到地上有垃圾必须马上扫掉,晚上关店后还负责上门板。
顾客就是上帝。这种话成为口号,它的潜台词就是曾几何时根本不把顾客当上帝。多年前有一次在南京路观察一个顾客和营业员吵架,顾客的几句话给我留下相当印象:侬格种服务态度,假使在解放前,根本用不着我动手,老早被奈老板打死来!
话说的有点夸张,老板打死伙计也是要枪毙的,但道理不错。南京路都这样,其他地方就更不谈了。现在当然服务态度都不错,但服务员频频向顾客抛白眼(不是抛媚眼)的日子(我们)也不该忘记。
图解:爱多亚路(延安东路)近虞洽卿路(西藏中路)北平郑福斋食茶铺的民国老照片。招幌门楣后来都拆了但地方没动,好像曾经改名为"翠文斋"?一直营业至一九九零年代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