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在这个世界上是什么在推动着人类的发展,思来想去得出的答案应该是“战争”!战争不仅是实现朝代、社会更迭的一个手段,在其进行过程中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新兴科技”,这些创新起源于战争,发展于战争,最后又都会被转化为民用!现实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整形手术、雷达、血库、速溶咖啡、电子计算机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会有一些“弯路”必须要走,弯路走多了,墙撞多了也就知道哪条路才是正确的了。就比如在车辆方面的研究,从一战开始,各种“奇葩”战车层出不穷,长相也是千奇百怪,但是下面这五款装备估计很少有人见过!它们的外观长得比较“非主流”,用途可能也不是那么的广泛,甚至很多根本就没有被使用,可就是这些“脑洞大开”的产物才促成了我们今天许多的创新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下这五款装备是自一战到50年代期间各国开发出来的“非主流”装备,你能认出几款来!

Treffas-Wagen“轮式坦克”

1916年9月英国人首次将坦克这种新式武器开上战场,有鉴于此与其对阵的德国也开始下令研制类似的装备。我们都知道德国最后研制成功的是A7V战斗坦克,这也是德国的第一辆可以实用的坦克。但是在前期接受坦克研制任务的厂家中有一个公司却拿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方案,这个公司就是汉萨·劳埃德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公司在1917年12月设计完成的“坦克”名为Treffas-Wagen,怎么形容呢?这应该算是一辆坦克吗?在可视范围内你所能看见的全是轮子,该“坦克”由三个轮子组成,中间位置是一个长方体形状的装甲舱室。Treffas-Wagen全重18吨,主轮直径大约3米,装备有一门20毫米口径的主炮和两挺0.3英寸的机枪,内部的乘员为四人,分别包括指挥官、驾驶员、炮手和装填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辆“坦克”的时速为10千米/时,装备的20毫米主炮可以击穿对面英国的坦克装甲。看到它的第一眼很多人会以为这就是一个放倒了的酒桶,但仔细辨认之后其实在轮子的中间还配有武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放飞自我”的年代,设计出这样的产品其实也不算太出格。不过在后来的测试中由于性能不达标,并未得到德军的青睐。主要的缺点在于武器的后坐力太大,另外这种“巨轮”的设计导致重心不稳定,在越野时经常发生倾覆状况,很难跨越沟壕。因此该型“坦克”仅停留在竞标阶段,最终败给了A7V坦克。不过德国人对于类似设计的战车似乎情有独钟,在二战时期还曾设计过一种名为库格尔潘泽“球形坦克”,当然也仅仅建造了一辆作为实验,最后被苏联人缴获。

博伊罗特机器

如果说大轮子坦克是异想天开的话,那么法国的这款“骨架式”坦克则完全超出你的想象了。在一战中,由于各国间的主要作战方式是沟壕战配以铁丝网阻拦,为了应对这样复杂的地形,法国人开始尝试研制一款能够在任何地形运行的车辆,这就是博伊罗特机器的设计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伊罗特机的运行不依靠车轮,而是采用循环使用轨道的方式前进。在当时的战场上带轮子的车辆很容易陷入松软的泥土中动弹不得,而博伊罗特机由6个4×3米的钢轨框架组成,通过链条链接,形成一个闭合的圈,由发动机带动6个框架旋转(说白了,就是一个放大的履带),以钢轨铺地的方式前进。它的运行方式相当于在地面上铺设了一个简单的轨道,但不是用轮子行动,而是靠移动钢轨来前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的确很别致,在理论上也是无懈可击。但是在实际使用上问题就比较严重了,首先它的最大速度为1.6公里/时,使用的动力为一台功率为8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这个速度比蜗牛快不到哪里去?在火力密集的战场上存活时间估计不会让它行走一个小时。另外,这台机器从外观上来看就是一个金属框架,完全没有任何的防护装甲,操作人员在这样一台机器上没等冲到敌人面前,大概就会全部挂掉。4米高的巨大身躯让它成为战场上最为“耀眼”的明星。除了这些缺点之外,它的转向也是一个难题,本身无法自行转向,需要转向时车上的人员必须用千斤顶手动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工程师M.Boirault在1914年12月将其设计完成,试验过两种型号,不过无一例外的都被军方所排斥,理由就是过于笨重,且不实用。1916年这台“行走的履带”项目被放弃。

谢尔曼M4A2-T10“遥控扫雷坦克”

M4谢尔曼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其盟国使用的数量最多的一型坦克。它的生产从1941年一直持续到1945年,共生产49234台。因为制造数量巨大,其衍生型号也非常的多,但这其中最为“另类”的一款应该是这种扫雷坦克了,该型坦克的全称为M4A2-T10遥控扫雷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二战时期,扫雷车辆配备的排雷装置主要有铰链和滚筒式两种。而这款T10扫雷坦克就采用的后者,不过它不是在坦克的前部加装滚筒式扫雷器,而是直接将滚筒变成了轮子,并取消了原有的履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够抵御地雷爆炸的冲击,在它的底部做了加厚处理,增加了25毫米的钢制装甲,侧面为两个直径为2.44米的巨大车轮,后轮直径为0.93米。该车的整体重量达52吨,在清除地雷时最高时速可达3公里,在正常道路上的行驶速度为11公里/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10扫雷车

1944年这种改进型号的扫雷车被制造出来,在试验场的表现说明它的扫雷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它的设计是以牺牲这些巨大的车轮为代价进行排雷,在战场上携带和更换这些车轮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事情,而且后轮经常容易被各种杂物卡住,最终它没能出现在战场之上。

维斯帕150“反坦克摩托”

我们都听说过在摩托上挂机枪的装备,但是你见过摩托车上配备无后坐力炮的吗?法国人就曾经开发过这样一款武装摩托,维斯帕1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斯帕150

上世纪50年代,法国ACMA公司为本国的伞兵部队专门开发了这款“新式”装备。这辆摩托可以加强伞兵的火力,使得伞兵部队即使在面对坦克这类重型武器时也可以有相应的反制措施,体积轻、重量小、威力足、机动灵活正是伞兵需要的理想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斯帕150被认为是唯一的一款具备反坦克能力的摩托车,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而且造价也十分便宜,据说价格在500美元左右,在服役期间一共生产了约600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斯帕150

维斯帕150全车重145千克,最大行驶速度60千米/时,装备有一部75毫米M20无后坐力炮,随车可以携带8枚炮弹。虽然设计目的是以反坦克为主,但在法军的实际使用中多以这种大口径武器去轰击敌人坚固的工事,威力也相当强悍。而且这种小巧的车身非常灵活,在服役期间很受士兵的喜爱。

鲍勃·塞普尔坦克

这辆坦克被很多人誉为“史上最差坦克”,因为它的设计基本没有图纸,借助拖拉机的底盘加装上装甲和武器便成了一辆坦克,这就是新西兰的鲍勃·塞普尔坦克,由曾经担任总理的鲍勃·塞普尔主持研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鲍勃·塞普尔坦克

在二战前夕,新西兰预感到战争即将波及到自己的国家,但是面对日本步步紧逼的攻势,本国军队还没有像样的装甲部队可以抵御其攻击。此时对外求购坦克也是非常的困难,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身为战争部长的鲍勃·塞普尔决定自行研制一款过渡型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本国没有相关设计经验,于是鲍勃·塞普尔和工程师亲自上阵主持设计工作。1940年6月,在一个仓库内新西兰的工程师利用一台拖拉机作为底盘,在车身上安装低碳钢装甲,加装一门37毫米火炮和六挺0.3英寸口径机枪等其他辅助设备后就完成了国产的第一辆坦克。

这款坦克全重25吨,装甲厚度8-12.7毫米,发动机功率127马力,最大行驶速度24千米/时。临时赶工的坦克性能可想而知了,由于不是专门的设计,该车的车身高度接近4米,巨大的身形非常不适合在战场上使用,而且防护性能可以用“四面漏风”来形容。小小的一台“拖拉机”内要装进八名成员进行操作,部分机枪手必须要躺在舱室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四方方的盒子坦克

这款坦克问世之后,不仅专业人士不看好,就连普通的民众也觉得不靠谱,这样一个临时组装的铁盒子能够抵挡日本的袭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