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脉瑰宝,早在三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成型的对联。早期的对联并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布匹、竹子、柱子、木头上的。一副标准的对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仗,这体现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平行对称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联有很多种分法:从用途上来分,可分为春联、挽联、喜联等;按字数,又要分为一字联、二字联、多字联等等。古代学子们,要上对联课,学好了这门课,对写诗作文都是有好处的。而在民间,对联则以一种更有意思的形式流传着。对民间百姓来说,最喜闻乐见的就是那些关于对对子的趣事。

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就是其中的一件,这是一副明朝的对联。明代有个文学家名叫蒋焘,他年少就已经成名,9岁就熟读经史著作,11岁就做了补郡学生。一天,年少的蒋焘正在家里玩,父亲在家里宴请众多好友,众才子们在一起吟诗作赋,好不热闹。没想到突然天气骤变,乌云密布,刮起了大风,雨水打到窗户上,传来一阵响声。于是席间的一位秀才就此情此景,出了这样的一个上联: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别小看这10个字的上联,它看上去写得很随意,其实并不简单。首先,它是一个很典型的拆字联,是对联中很有意思的一种。所谓拆字联,就是把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运用在对联里。秀才出的这个上联,“冻雨”的“冻”字,可拆成两点水加上“东”字,正是后半句的“东两点”。而“洒窗”中的“洒”字,可拆成三点水加一个“西”字,正是后半句的“西三点”。

其次,后半句还是对前半句的完美诠释,冻雨打在窗户上,正是东两点西三点的情形,所以前后的关联性是很强的。 再次,这个上联写得还很应景,正是以当时眼前之景为题,所以下联也该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上联中还出现了东与西两个相对的方位词,也就是下联同一位置也要出现一组反义词。而且上联中,还出现了两和三这两个数字,也就是说下联的同一位置也得出现两个数字。

这样一个上联一出来,一下子难住了在场的众才子们,大家面面相觑,都摇头。而在一旁吃着西瓜的蒋焘,本来只是在看热闹,看大家都下不来台,于是便自告奋勇,对了这样一个下联: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下联一出,众人都拍手叫好。把“切”字拆开,也就是后半句的七刀;把“分”字拆开,也就是后半句的八刀。横与竖,也正好是两个反义词。同时,下联中也出现了“七”和“八”这两个数字。更重要的是,当时仆人正在为大家切西瓜,这个下联写的也是眼前的事。没想到一个难倒众多才子的上联,就这样被一个正在吃西瓜的孩子轻松对出了,当真是有趣得很!

当然秀才的这个上联传到现代,民间对联高手也对有不少其它对法。笔者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吕布品酒,先两口后三口

这个下联看起来对得不错,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联已经出现了两和三,那下联严格来说,就不能再出现这两个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典木置屋,曲八根直四根

这个下联整体上是没什么问题的。把“置”字拆成四和直是不错的,但把“典”字拆成曲和八,则稍有一点牵强,因为典字的上面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曲。

第三个:佐君佑民,左一人右一人

这个下联的问题在于,只出现了“一”这一个数字,所以也不能算是十分完美。

和这3 个下联对比一下,我们就知道蒋焘对的有多完美了!其实拆字联,一直是对联中很有意思的一种。最简单的拆字联有:上联“品泉茶,三口白水”,下联“竺仙庵,二个山人”。这个上联,把“品”字拆成了三个口,把“泉”字拆成了白与水;下联把“竺”字拆成两个,“仙”字拆成山人。 这就是最经典的拆字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这类对联,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要遵从对联的基本原则。不但要对仗,而且同一位置词性也要一样,上联中所藏的所有玄机都要在下联中点到。最后笔者再出一个拆字联考考大家: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这个上联,大家会怎么对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