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梁圣

青枝绿叶果儿长,辛辣甘甜任人尝。8月3日,由“南山婆”领衔的“全国地道乡味节”在天猫正式启动,“南山婆”成为新晋网红将在全国11个城市展开线上巡游。早在今年“6·18”电商节的一次直播中,“南山婆”就创下了20分钟销售额近百万元,被消费者熟知,其系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量突破100万瓶,成为继“老干妈”“乡下妹”之后的辣椒新贵。

而远在深山中,安顺市西秀区鸡场乡新合村的罗德亮家也在同享着这份喜悦,因为有“南山婆”的订单,罗德亮铆足劲种下的10亩辣椒开始陆续采收交货。

截至2019年,我省辣椒种植面积达512万亩,带动280万人增收,仅加工一项,就吸收就业人口16.9万人,直接或间接拉动一产、三产就业超100万人,是我省三次产业融合的成功范例。

我省大力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二三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相互共振,推动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聚焦优势,扩大规模

进一步优化种养品种结构

“2019年全县主导种植南瓜,很多村民对此并不看好,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政府领了两包瓜种,种了两亩,不曾想就这两亩南瓜竟然卖了5500多元。”织金县牛场镇群裕村村支书陈勇笑言,有了实在的收益,村民们都准备大干一场,除群裕村外,织金县的23个乡镇(街道)也相继发展起南瓜产业。

从“散”到“聚”,从“单”到“全”,织金县把南瓜作为全县脱贫攻坚重点产业,优化种养品种结构,从单一种植到加工转化,按照订单种植,当地的瓜农在家门口就把南瓜卖到了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从2018年的1万亩,到2019年的10万亩,再到今年的15.3万亩,织金县南瓜的规模不断升级。

在惠水,佛手瓜产业也引领着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发。7月25日,在“惠水好瓜 邀你前排吃瓜”的直播活动中,惠水县通过阿里拍卖平台,完成了首例贵州农产品线上大宗拍卖,仅20分钟拍出佛手瓜570吨。

得益于农村产业革命的推进,惠水佛手瓜种植面积跃升为全省第一,佛手瓜面条、佛手瓜干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应运而生,实现该产业发展的“接二连三”。

纵观全省,随着1000多万亩低效作物的调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聚焦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对照“八要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个产业迅速实现规模化,实现裂变式增长,多种农产品种植面积全国第一。

优化种养品种结构,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迸发生机,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省蔬菜、食用菌、辣椒、中药材和精品水果产量分别增长了10.6%、31.9%、47.4%、17.6%、31.8%,“三个100万”生猪养殖基地和65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黔货出山”销售农产品收入205.7亿元,消费扶贫销售农产品49.25亿元、惠及115万贫困群众。

加工转化,提高附加值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

八月刺梨遍地黄,家家户户采收忙。随着刺梨的成熟,今年水城县又将迎来一次大丰收,依托深加工企业的研发和销售,果农们不仅不愁销路,还能卖上好价钱。

“刺梨加不加工,差别可大着呢。”水城县野钟乡野钟村党支部书记詹胜岗说,刺梨送往工厂进行精深加工后,变成原浆、饮料、口服液等产品,需求大、销路好,果农的收益自然也就更好了。

丰收的季节,忙碌的不仅是果农,水城县初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刺梨生产线也开足了马力,从冲洗到压榨,不过几分钟时间,橙黄的刺梨汁便初榨而成,再经由多重工序,一个山野果便摇身成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近两年来,随着刺梨产业的升级打造,全省近200万亩刺梨全部实现农业种植 工业化加工,销售收入超14亿元。

不仅是刺梨,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也在着力延长产业链,从种养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油辣椒、猕猴桃汁、茶类、肉制品类等深加工产品相继涌现。

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的同时,企业也朝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前进。贵阳市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通过自建、共建、订单带动等方式,在威宁、榕江、晴隆、长顺、惠水等发展蔬菜与食用菌基地50万亩,打造了贵阳北部物流园大型农产品集散地,建成154个惠民生鲜超市,开发出红薯脆、南瓜脆等蔬菜深加工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形成了全产业链。

据悉,2019年,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完成总产值1083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入规农产品加工企业38户,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产销率均达到97%以上。全省建成以生态特色食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16个,初步形成了调味品、粮油制品、肉制品、茶叶制品、乳制品、果蔬食品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体系。目前,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加工环节,直接带动就业17万人左右,连接一产、三产就业100万人以上,省内包装配套率达到45%左右。

深度融合,加快发展

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丰富,悠闲的田园风光和休闲农业吸引着大量消费者,品农家饭、干农家活、观农家景、买农家货的乡村旅游逐渐兴起,随着市场的需求,农业多功能性的价值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显现。

8月,思南县塘头镇小溪河村,3000余亩果园迎来大批游客,他们提着果篮在果园里摘果、拍照,享受惬意时光。“从种菜到种果,再到如今走农旅融合新路,我们在探索农村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先后进行了三次转型。”看着热闹的果园,思南华丰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德芳感叹,经过多番努力,小溪河村不仅发展起千亩果园,依托该产业,还走上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为一体的特色产业之路。今年,樱桃园一开园就备受游客青睐,短短几天时间就销售了20余万元,整个产业园直接带动周边400多人就近就业。

农村电商和物流体系的建设更是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插上了翅膀。上半年多县进行直播带货,不仅为农产品大开山门,更充实了农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建好了摆在家门口的大市场,让小农户与大市场达成了需求连接。

从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出发,促进农业与加工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全省各地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实现快速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卫健、商务等深度融合,山地旅游、度假康养、农耕文化体验等新业态频现,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的工厂就能实现就业,开门便可以经营农特产和农家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驱动力,为开启农村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