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隍,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司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是深受各地官绅、百姓崇敬的神衹。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庙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请求城隍爷一起协助地方政治事务。

明代,城隍信仰达到鼎盛,朱元璋于洪武二年正月丙申朔 “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南京应天府)的城隍神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汴、濠、鸠、和、滁等州朱元璋“龙兴之地”的城隍亦封为正一品王爵,其他府城隍则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被封为正二品,州城隍“鉴察司民城隍威灵侯”为正三品,县城隍“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为正四品。

清初,皇帝沿明代习惯,先后封北京、南京、西安、福州四地为“都城隍”,而后台湾的新竹城隍庙受光绪帝敕封,亦称都城隍,所以自清代开始,民众一般把城隍归为下列几类:都城隍(王爵:忠佑王,公爵:威灵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绥靖侯):掌管府。县城隍(伯爵:显佑伯):掌管县。当然在一些特殊地点或特殊机构中也都存在着这四类以外的城隍。如苏州除了府城隍之外,还有布政财帛司“城隍”庙、按察纠察司“城隍”庙、粮巡道城隍庙。长洲县的城隍还兼“七省漕运都城隍”,即漕运总督的城隍。另外,赤兰相王庙兼苏州的江南织造城隍神。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比如当时被封为总督云南全省都城隍(忠佑王)的便是明代大名鼎鼎的忠臣、兵部尚书于谦。下图即清代刊印“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云南全省都城隍于谦”颁路票一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享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成化二年含冤而死的于谦得到平反时,被封为总督云南全省都城隍(王爵:忠佑王),被昆明百姓供奉于今五一路五一电影院旧址的城隍庙内。其后,云贵总督、云南巡抚等大小官员到昆明任职,都要到城隍庙给予大城隍上香叩头,让他保佑昆明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民国二年三月,在学政司的建议下,云南军都督蔡锷下令开展废庙兴学运动,在军政部长沈汪度的监督下,云南巡警总局组织人员,将城隍庙内塑像全部捣毁,木质于谦及夫人神像也被迁往圆通寺内保管。

今天,云南大部分地区的城隍庙都已消失,但在很多宗教活动中,依旧保留着城隍信仰的痕迹,而云南都城隍于谦的英雄事迹更是会一直流传下去,受万世之敬仰。

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鸣谢懋勤轩三迤掌故公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