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西周时,境域属青州。[1]

春秋时属鲁国,鲁成公九年,在今县西北建中城邑。

战国时属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初属薛郡,后改属郯郡。

西汉景帝封卫绾于建陵,在境内首立侯国,建陵今属新沂市。

西汉武帝时,始设厚丘县,隶属东海郡。县治厚镇,前有丘陵盆地,后有厚镇河,故名厚丘县。

汉成帝封楚孝王四子为阴平侯,阴平始为侯国。东汉除侯国,置阴平、建陵二县。

三国时魏黄初年间,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西晋武帝裁阴平县,封鲁芝于阴平。阴平由县变为采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省厚丘,并入襄贲,另置僮县,隶属南下邳郡。刘宋势力在南方,故僮县为侨县。

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南下邳郡并入南彭城郡,僮县遂属南彭城郡。境内古有潼水故以僮名县。南齐复置厚丘县,寻废,置僮县。

袁枚手植藤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废僮县,置僮阳郡。

普通五年(524年),裴邃攻克北魏建陵城,省建陵县。

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阳郡为沭阳郡,兼置下城、临渣、服武、怀文等4县,隶属沭阳郡,复置建陵县。东魏还置临沭郡并县,寻废。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命吴明徵、裴忌领兵10万进攻江北,击溃北齐,占领沭阳郡,下城、临渣、服武三县并入怀文县。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县名沿用至今。因治所位于沭河北岸,故名。北周废建陵县。隋文帝开皇年间废沭阳郡,县治迁入郡治,隶属海州。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土人反,改沭阳为沭州。

唐高祖武德年初,复置厚丘县,八年(625年)省,入沭阳县。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沭阳改属泗州。咸亨五年(674年),还属海州。五代、宋、元依唐制。

明洪武年间,沭阳从海州析出,隶属淮安府。

清代顺治、康熙两朝沿袭明制,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海州。

沭阳行政(2)民国2年(1913年),属徐海道。

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

民国29年(1940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对境内区划作较大变动。淮沭路以西、沭河以南,与泗阳部分地区合并,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县西北置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北与东海铁路南地区合并,建立东海县(铁路南)抗日民主政府;县东和柴米河以北,划归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所置县皆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行署。

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沭阳属苏皖第六行政区。

1949年5月,撤销东海(铁路南)、潼阳、泗沭县,原辖区划归沭阳,宿迁部分辖区划给沭阳,隶属淮阴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实行市管县,属淮阴市。

1996年8月,沭阳隶属新成立的地级宿迁市。

2011年,列为江苏省直管县三个试点之一,但是行政以及人事等仍归属宿迁市统筹。

沭阳县人民法院执行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现责令下列被执行人自本公告发出之日起7日内到本院执行局领取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限制高消费令等执行文书,并立即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申报财产,逾期本院将依法采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强制审计、公开曝光、拍卖财产和罚款、拘留、追究刑事责任等执行措施。

根据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申请执行人有义务提供财产线索。鼓励公民举报被执行人下落和财产线索,本院将按规定给予奖励。

联系电话:0527-83519110

沭阳县人民法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西周时,境域属青州。[1]

春秋时属鲁国,鲁成公九年,在今县西北建中城邑。

战国时属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初属薛郡,后改属郯郡。

西汉景帝封卫绾于建陵,在境内首立侯国,建陵今属新沂市。

西汉武帝时,始设厚丘县,隶属东海郡。县治厚镇,前有丘陵盆地,后有厚镇河,故名厚丘县。

汉成帝封楚孝王四子为阴平侯,阴平始为侯国。东汉除侯国,置阴平、建陵二县。

三国时魏黄初年间,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西晋武帝裁阴平县,封鲁芝于阴平。阴平由县变为采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省厚丘,并入襄贲,另置僮县,隶属南下邳郡。刘宋势力在南方,故僮县为侨县。

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南下邳郡并入南彭城郡,僮县遂属南彭城郡。境内古有潼水故以僮名县。南齐复置厚丘县,寻废,置僮县。

袁枚手植藤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废僮县,置僮阳郡。

普通五年(524年),裴邃攻克北魏建陵城,省建陵县。

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阳郡为沭阳郡,兼置下城、临渣、服武、怀文等4县,隶属沭阳郡,复置建陵县。东魏还置临沭郡并县,寻废。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命吴明徵、裴忌领兵10万进攻江北,击溃北齐,占领沭阳郡,下城、临渣、服武三县并入怀文县。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县名沿用至今。因治所位于沭河北岸,故名。北周废建陵县。隋文帝开皇年间废沭阳郡,县治迁入郡治,隶属海州。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土人反,改沭阳为沭州。

唐高祖武德年初,复置厚丘县,八年(625年)省,入沭阳县。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沭阳改属泗州。咸亨五年(674年),还属海州。五代、宋、元依唐制。

明洪武年间,沭阳从海州析出,隶属淮安府。

清代顺治、康熙两朝沿袭明制,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海州。

沭阳行政(2)民国2年(1913年),属徐海道。

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

民国29年(1940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对境内区划作较大变动。淮沭路以西、沭河以南,与泗阳部分地区合并,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县西北置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北与东海铁路南地区合并,建立东海县(铁路南)抗日民主政府;县东和柴米河以北,划归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所置县皆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行署。

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沭阳属苏皖第六行政区。

1949年5月,撤销东海(铁路南)、潼阳、泗沭县,原辖区划归沭阳,宿迁部分辖区划给沭阳,隶属淮阴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实行市管县,属淮阴市。

1996年8月,沭阳隶属新成立的地级宿迁市。

2011年,列为江苏省直管县三个试点之一,但是行政以及人事等仍归属宿迁市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