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欢迎到我们村上来!”

“想知道曾经被大山围困的穷山村是如何蝶变为‘绿富美’的吗?诚挚地邀请你们,到我们村上找答案!”

“赶上好时候,遇上好政策,我们村早就小康了,也想请你们来看看!”

“走,到脱贫户家里去”大型活动启动以来,电话不断、来信不断、邮件不断,一个个饱含激情、饱含感恩、饱含自豪、饱含信心的邀约从四面八方发来!西宁多个脱贫村不约而同向《西宁晚报》脱贫攻坚采访小分队发出邀请!

“快来我们村里看变化!”

“自从有了南京的对口帮扶,村里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赚钱的路子也多了起来。”8月4日《西宁晚报》启动“走,到脱贫户家里去”大型活动后,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55岁的脱贫户裴永良坐不住了。他第一时间致电晚报,邀请记者去看一看“南京亲戚”们的帮扶成果。

“切合实际,顺应民意,晚报开展的这个活动全方位呈现了西宁市决胜全面小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伟大壮举和历史性时刻,将会成为西宁市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抹亮色。”大通县桥头镇新城村驻村第一书记赵有海说。

伴着房、水、电、路、网生活交响曲奏出脱贫幸福生活新乐章,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本炕村党支部书记张世金竖起大拇指点赞说,“晚报这个活动真是太好,太及时了!随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更加嘹亮,我们村的贫困户脱贫摘帽,摆脱穷日子、住上新房子,日子越过越甜,村里人都想让大家看看,这些年来脱贫攻坚给村子带来的新变化。”

从“有女不嫁边麻沟”的“穷山窝”,到远近闻名的高原美丽乡村,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也发来了诚挚邀请,“欢迎到我们村上来,看看我们那儿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的生活!”

“我们世世代代家喻户晓的馍馍制作手艺,不仅得到了流传,还成为乡村的特色产业和经济支柱,我想邀请大家过来看看‘新农村’的精神风貌。”湟中区李家山镇汉水沟村致富带头人马俊彪说。

……

“快来看看我们村的大变化、新模样!”“到我们村来,我们村有故事!”一时间,这些热情的邀约成为全市330个脱贫村的共同心声。昔日贫穷乡村“焕新颜”“披金银”“瓜果香”,千千万万贫困群众的命运得到改写,群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奔向小康我们信心十足!”

“每天能赚100多元,感觉特别好。”湟源县波航乡甘沟村脱贫户杨桂英说,每个月既有稳定的工资,还能照顾到年迈的婆婆、身患残疾的丈夫和正在念书的两个孩子,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开心和幸福。

原本围着锅台转的妇女,现在每天身着工服、变成上班族。杨桂英说,这多亏村里建起了支部联建帮富车间。

“地处湟源县城西南部的甘沟村,自然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单一,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69人。村里帮富车间的成立实现了由救济式扶贫向开放式扶贫的巨大转变。车间的生产总量不断增加,达产达效,有效解决了村民就业增收的问题。”甘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强说。

用扎实的足迹走过田间地头,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城乡变化,用鲜活的笔触描绘奋斗图景……充满着温暖、正能量及感召力的“走,到脱贫户家里去”大型活动引起了全市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正值中午,饭菜的香气伴着山野的清香沁人心脾。大通县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党支部书记白进福、驻村第一书记王春元正和村民们说着村子这些年的变化。听着不断传来的欢声笑语,脱贫户康海熬、陈明秀老两口感叹:“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村里大力发展农产品、中藏药材种植和以奶牛和土鸡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我们脱贫户的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的10313元,差不多翻了5番呢,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大家脸上啥时候都带着笑,你们的报道真好,写出了我们的心声,欢迎你们到我们村里来!”

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取得决战决胜的全面胜利,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决胜脱贫、全面小康让西宁330个脱贫村憧憬未来,脱贫户喜笑颜开。

西宁各村社田间地头、扶贫车间,忙碌身影、欢声笑语成了新时代幸福西宁乡村的最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