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银花

场景:

“你去串羊肉串。”(小姑娘把树叶用细细的树枝串成串)

“好的,那你烤羊肉串吧!”(另一个小姑娘把串好的树叶放在了玩具锅上)

“那我给羊肉串放点盐吧!”

三个小朋友分工协作地玩着烤羊肉串的游戏。不远处,有个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在旁边看了好一会儿,明显很想一起玩,却紧紧攥着奶奶的衣服没松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奶奶也看出了小女孩的心思,“你是想和他们一起玩吗?”

小女孩点点头,女孩奶奶接着说:“那你自己去说,你们好,我叫思琪,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

思琪并没有听从奶奶的建议,而是要奶奶去跟小朋友说。奶奶鼓励了几次她也没动,但嘴里一直让奶奶去说。

最后,奶奶带着她一起,对玩游戏的小朋友说:

“小朋友,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

其中一个小女孩说:“不可以,我们正在烤鲜香味的羊肉串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让小妹妹和你们一起烤好不好?”奶奶继续说

“不好,我们的羊肉串马上就烤好了。”

很多家长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带孩子在小区或公园里玩,看到别的小朋友们一起玩得很开心,自己家的孩子也想加入,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候,很多父母都会给孩子出主意:

“你去对他们说,你们好,我叫xx,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

如果对方只是一个人,且也正想找人玩,这时候孩子提出“我们一起玩吧”,多的时候还是凑效的。

但是,假如对方是一个小群体,达到2个孩子以上,那么“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跟我们在很多教科书上看到的不一样,在书,我们常看到的情景是:

“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书上的孩子大多会客气地回应:“好啊,可以啊,欢迎你啊......”

孩子们的回应方式热情又友好。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不缺玩伴的话,对新来的孩子往往并不会表示欢迎,甚至会一致排外。而“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的询问,不仅帮不了孩子加入,还会让孩子成为排斥的对象。

为什么说“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的效果往往不佳

在《妈妈他们欺负我——帮孩子解决社交难题》一书中有所解释:

孩子的核心社交技能与成人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父母会把有礼貌良好的社交技能弄混了,会教孩子说一些礼貌的话,【请】、【谢谢】,比如,“请问,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其实,这种成人礼貌的社交方式,并不符合孩子自然的社交规律,这样的话语就相当于明确地给了对方一个拒绝的机会。当然,对方孩子的这种拒绝并非出于恶意,只是因为那些孩子自己也缺乏社交技巧。

所以书中作者不建议在交往时教孩子说“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

而那些具有较强社交力的孩子,他们往往不会问:“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而是通过一些技巧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1.观察、旁听

孩子在看到其他一群孩子玩游戏时,他往往会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说什么,玩什么。

2.我可以通过什么角色参与他们的游戏

参与话题

几个孩子在公园里画画,这时候有个小朋友走过来看了看,一会儿对其中一个小朋友说:“你画的是小兔子吗?这是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了。”很快孩子就融入了几个小朋友的话题,一起画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与角色

几个小朋友正在玩角色扮演游戏:“你当妈妈,我当爸爸,她当小宝宝,假装小宝宝生病了......"

新来的小朋友:“我当医生,我来给你们的小宝宝看病。”几个孩子很快就进入了游戏的模式。

提供帮助(做出贡献)

在淘气堡里,有几个孩子要搭建房子,有个刚来的小男孩听到了,马上去积木区把积木运了过来,其他小朋友也去搬运各种形状的积木,小男孩自然、顺利地加入了搭房子的游戏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受孩子们既有的游戏规则

任何一个团体,都需要新成员能遵守既有的规则。

游戏力工作室创始人李岩指出,孩子想要加入一个群体,需要表现出具备2个条件:

第一,我能服从群体中既有的规则和秩序。

第二,我能为群体做出贡献。

而守规则,有贡献的孩子能快速融入新团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的几个技巧,大多数孩子只需要机会和时间,就能总结出来,这比成人想出来的“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会有用得多。

因此,家长帮助孩子加入群体时,不只是鼓励他去接近小朋友,而是需要给予更具体的技巧上的帮助,这才是有效的。

当然如果孩子不能加入到新团体中时,他们往往也会采取别的方式:

1.用破坏的方式,引起注意

孩子渴望能被接纳,能有归属感,所以被人讨厌总比被人冷落好。他们在不被接纳时,往往会采取破坏的方式吸引注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个女孩子正在沙堆沙坑搭沙堡,这时候一个小男孩也想一起玩,但是几个女生对他爱理不理。小男孩一气之下,就踢翻了其他孩子搭的沙堡。

2.一有问题就找大人帮忙

在小区的休闲区域,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滑梯,忽然听到一个小男孩在大声喊妈妈。

“妈妈,他们不让我玩,堵着不让我上去。”

男孩妈妈闻声,对着其他几个孩子训斥道:

“这是公共场所,不是你们家的,你们可不能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们的密码城堡,只要他念‘芝麻开门’的咒语就能进了。”

“一起玩,别念什么咒语了,他可以玩自己想玩的。”

几个小孩迫于家长的压力,就和小男孩一起玩了。过了几分钟,又听到男孩在喊:“妈妈,他们不让我玩。”

最后妈妈带着哭喊的男孩离开了,而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帮助孩子提升社交力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升社交力

首先,鼓励社交、创造机会

父母的鼓励对孩子来说包含有信任,孩子会相信家长所相信的,并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同时尽量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但不强迫孩子。比如,可以在家里组织一些活动,让小朋友来家里玩,刻意给孩子安排重要的角色,直接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尊重天性、正向引导

不论你家孩子是外向型孩子,还是内向型孩子,他们都需要社交,渴望交朋友。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强行让孩子放弃自己的喜好去迎合伙伴,顺应孩子的天性加以引导,帮孩子找到志气相投的朋友。

再次,学会放手、正视冲突

孩子们社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尽量为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教授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比如,他在画画,我能提供什么帮助呢?他摔倒了,我们可不可以把她扶起来?

不回避冲突,只要孩子自己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建议家长既不要亲自出手,也不要完全袖手旁观,7岁前孩子的打闹行为,都不是成人理解的“欺负”,家长教给孩子一些解决冲突的技巧和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最后,做好陪伴,给足够的安全感

不论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是内向型的孩子还是外向型的孩子,孩子都需要社交,都渴望交朋友。

家长要多倾听孩子,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烦恼和困惑说出来,如果需要,可以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如果不需要解决,也是孩子自我疏导的方式。有时候我们可能没办法替孩子交朋友,但我们可以努力给孩子信心。

没有孩子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追其根源,在于早期家长的引导和协作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