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说起解放时期几大野战军的表现,三野和四野绝对是最受人称赞的,毕竟四野打了两个决定性战役,而三野从头至尾都是大量歼敌,还参与了淮海战役。

然而二野呢?在解放战争前期还能成建制歼灭国民党,如在1945年上党歼灭敌13个师和邯郸歼灭敌2个军,但1947年后似乎就没有啥表现了,淮海战役时在事实上也成为三野的辅助。

邓小平和刘伯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和刘伯承

若光看战绩二野确实没法和三野四野比,二野的战绩很大一部分是在西南歼灭的丧胆国军。但若没有二野的一次行动配合,一野、三野和华北野战军都有覆灭危险,这次战略的成功是我解放军从战略防守变为战略进攻的重大转折。这次行动大家所熟悉的千里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势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势图

首先,来梳理一下挺进大别山的原因,解放战争前两年,国军实力占有很大优势,因此当时是国民党在进攻我们在防守。虽然各野战军打了不少胜仗,但是防守反击,战争在解放区进行。两军数百万在解放区进行拉锯战,武器弹药不说,吃喝住用都是靠解放区,各解放区经济面临崩溃。

比如陕甘宁边区死亡加逃走的人口都占三四成了,晋冀鲁豫经济下降到抗战胜利时的31%,持续打下去百姓对共产党的好感都没了,再多胜利有何用?任何军事行动如仅考虑战术上的成败那肯定是赢不了的,日军不可一世最后投降其实也是战略失败的原因。

红军苏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苏区

一野在胡宗南部十倍重兵围堵之下快坚持不住了,一旦一野被国军消灭,胡宗南集团再向东夹击二野,二野也难保不住。如二野保不住,三野又如何抵挡空出来上百万国军呢?咱们再看,1946年粟裕将军虽七战七捷,最终也没有保住苏中,其实就在于此。关内如果被国军清除,东野胜利再多也只是被封锁在关外而已。

胡宗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宗南

因此二野不远千里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非常巨大:

第一,开启了由内线作战转变成外线作战,以前在解放区胜利再多也是输,毕竟消耗的是解放区的物资粮食,外线作战后吃穿都是国统区的,而解放区开始慢慢恢复。

第二,牵制并调动了数十万国军,因威胁武汉南京。不论二野损失多少,一旦二野在大别山存在,就随时威胁着国军的“心脏”。

第三,给一野、三野和华北野战军减轻军事压力,二野一部分军队入大别山时,剩下陈谢兵团挺进豫西配合,胡宗南不得不抽调两个军回援,一野压力大减。二野在大别山的存在还扰乱了国民党的南北部署,迫使国民党转攻为守,山东也因此开始收复失地。

第四,创建了江汉、鄂豫、鄂豫陕、桐柏和皖西五个军区,大幅增强了我军实力。

第五,二野控制了大别山之后,国民党被迫放弃徐州撤退,这是淮海战役的起因,而后若没有二野占领宿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联系的国军,淮海战役是不可能打成歼灭战的。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因此可以看出,挺进大别山在战略上是巨大的成功,或许有些人只看到局部战术损失去贬低它。在这些人眼里,挺进大别山不但丢掉了重武器,还损失了一半的兵力,牵制国军的数量还不够多,关键最后连大别山也丢了,或许他们会说这次行动是失败。这里也只能说这些人没有往更深的角度去分析,毛主席曾经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显而易见当时的领导人看到的是全盘局势。

毛主席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画像

事实上,解放战争前期我军胜利虽多,但都是消耗解放区的实力和民心,是得不偿失的,我们防守反击胜利再多最吃亏的都是解放区的老百姓。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6月27号完成挺进任务,1947年7月,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守转变为战略反攻。

试问,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我军能在实力上就突然超过国民党?还是这一个月我军就歼灭百万国军导致敌我力量逆转?真正的答案,就在于刘邓挺进大别山威胁武汉南京,陈谢进豫西,陈粟进豫皖苏,三路大军以品字行互相联动,不仅牵制国民党南方半数兵力,他们相互协调配合使得在中原防守的我军逆袭为进攻态势,从而改变了整场战局,整个解放战局,最终我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般的态势消灭了“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独裁统治。

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