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中期的顺帝年间,由于很多高丽国人被征服,需要安置在辽东地区,政府决定成立一个特别机构对他们进行管理,于是在沈州和辽阳管辖区域内,统一组建了“沈阳路总管高丽军民万户府”,这里的“沈阳”,是“沈州”和“辽阳”各取一字的合称。后来有人按照中国古代传统地名命名“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规则,认为是因为沈州城位于沈水(后来称浑河)之北才改称沈阳的,这或许是较晚的一种说法。

因为最早把沈阳与行政区划连在一起称呼“沈阳路”的“总管高丽军民万户府”官署并不设在沈州,而是设在位于沈水之南百余里的辽阳,直至元代后期才迁到沈州城来。不过从那时起,“沈阳”的名称便和这座城市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因为明朝取代元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后,并没有再使用沈州的旧名称,而是采用元代晚期的名称“沈阳”作为这里的地名,称作“沈阳中卫”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住在沈阳的明朝汉族人,似乎很快就面临着与东汉时代类似的困境。这座城市向东和向北各约100公里以外的地方,是与他们有着不同生活方式的古老骑射民族——女真族和蒙古族活动的区域。

尽管明朝初年时沈阳中卫指挥使闵忠曾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重新修筑城池,把原有的夯土城加高加厚,增砌城楼、垛口等设施,改建为防御能力更强的砖石城;两百多年后的嘉靖二十四年(1545),政府又下令把沈阳城四座城门之一的北门安定门重新增厚加固,并改名为“镇边门”,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从根本上减轻这座城市及所在地区面临的威胁。明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改朝换代的过程终于从这里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