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自古至今,这都是哲学上一大问题,古今中外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至今世界上也没有公认的定论,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四大类的解释,来一探人性善恶的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善论】

根据孔孟思想,认为人性的本质,本来是善良的,不善都是后天学坏了的恶习气。最有名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引用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看到悲惨可怜的人,心里为他难过。看到别人有了困难,想去帮助别人,看到别人有了危险,有见义勇为的行为,说明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爱、慈悲的心每个人都有,由此可见人心是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性恶论】

相反方面,荀子主张人性天生是恶的。譬如一个母亲生了双胞胎,当其中一个孩子要吃奶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又哭、又闹,把奶抢过来自己吃,可见人性是恶的。荀子认为人之为善,是后天的教化慢慢塑造而成。

【不善不恶论】

孟子同一时期的告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他说人性好比木头,以圆规一量可做成圆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墨子也是这种主张:他说人性像白丝布一样,要把他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红的就是红色。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来的染色。这就是我们现代教育说的“可塑性”的观念。

【至真至善论】

中国的道家人物代表老子,提倡“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观点,提倡人要尊道贵德,效法自然。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当然人性最根本也是符合道的,如果从人性最最根本的本源来解释,人性本质合于道,道是善的,人性也是善的。

中国的佛家,提出人的本性有佛性,佛性是清净圆满的,更是至真至善的。

从以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家的观点来看,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要更多一些,关键就看自己怎么去理解、体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