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啥啥不行,销售倒数第一名的公司

美军采用M14步枪作为制式武器后不久,便开始了SCHV(小口径高速步枪)项目,该项目是当年大名鼎鼎的齐射计划的一部分。美国陆军司令部要求阿玛莱特(ArmaLite)和温彻斯特(Winchester Arms)提供能发射.22口径的步枪样枪。然而在AR-15测试期间,阿玛莱特的母公司飞兆半导体(Fairchild)认为AR-15没有前途,把它和AR-10的生产权打包给了柯尔特,并独立出阿玛莱特公司。而柯尔特在拿到AR-15生产权后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游说国防部采纳AR-15,阿玛莱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隔壁柯尔特拿下这笔订单。

在说说AR-18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它的前身AR-16。AR-16是斯通纳在设计出AR-10后设计的枪,其目标用户是那些工业能力没有像美国那么强的国家,AR-16的前身最初是使用和AR-10一样的导气系统的AR-12,但是AR-10和AR-15被卖给柯尔特后,阿玛莱特不能再使用这种导气系统,因此斯通纳便将其改为短行程活塞导气系统的AR-16。AR-16只有三支样枪,非常少见。1961年,在阿玛莱特独立前夕,斯通纳离开阿玛莱特,跑去了柯尔特短暂地担任一段时间顾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的尤金·斯通纳,旁边是由他设计的AR-10原型枪

斯通纳离开后,便发生了第一段所说的事,为了扳回一城,阿玛莱特决定绕开AR-15的设计重新设计一支5.56mm的枪,阿玛莱特便拿斯通纳的AR-16开刀,由新任的首席设计师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和乔治·沙利文(George Sullivan,大家熟悉的恒定后坐便是由他重新发现的)、查尔斯·多切斯特(Charies Dorchester)着手研究,1963年,发射5.56mm枪弹的AR-18诞生了。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米勒和沙利文都离开了阿玛莱特。

AR-18诞生后进行了少量生产,并于1964年交给美国军方在阿拉伯丁试验场进行测试。美国军方告诉阿玛莱特:枪是好枪,如果能小修小补一下提高可靠性什么的那是再好不过了。之后英国英国国防部也采购了少量的AR-18进行测试,发现它在泥沙测试的表现不太行。1969年,AR-18再次进入阿拉伯丁试验场进行测试,此时AR-15步枪已经逐渐完善了它的设计,军方对AR-18已经没有太感兴趣,加上这次的测试AR-18依然存在一堆缺陷,AR-18的美国军旅梦破碎了。

AR-18的结构

AR-18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应该就是它的自动机设计了,这支使用短行程活塞导气系统,刚性回转闭锁的枪尽管没有被任何一个国家采用,却影响了后来许多枪。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导气装置。

虽然AR-18采用短行程活塞导气系统,但是AR-18的活塞杆是由仨部分组成的,活塞筒、连接座以及活塞推杆,活塞推杆部分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分解时只需要向后拉动一小段推杆便能够拆下来。拆解时向后推活塞推杆,便可以依次取下连接座、活塞筒,最后拿出推杆,没有类似设计的G36只能把活塞推杆尽可能地往后拉,然后取下活塞,再抽出推杆。活塞则通过螺接固定在由准星座导气箍上,活塞上有闭气环保证在发射推动活塞过程中不会因为漏气造成推力不足。活塞筒上则有4个泄气孔,活塞筒向后运动大约几毫米的距离后,多余的火药燃气便会从泄气孔排除迅速降低活塞内的气压。枪弹发射后,火药燃气从枪管上的导气孔流入活塞膨胀,推动活塞筒及推杆向后运动撞击枪机框开锁,而后在活塞推杆簧的作用下复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R-18导气系统剖视图,上方闭锁状态时活塞位置,下方4.活塞推杆 15.活塞簧 12.连接座 11.活塞筒 8.活塞 9.活塞固定螺纹 6.导气孔 5.枪口开孔

图源:专利US324656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R-18的活塞部分特写,这仨个部件属于间隙配合,从左到右依次为活塞推杆、连接座、活塞筒

其次便是自动机的设计了。AR-18的枪机机头有7个闭锁凸笋、回转式抽壳钩不兼任第八个凸笋,弹性抛壳挺。击针和击针簧从机框后方安装,并在机框侧面用击针固定销固定。增加击针簧的原因在于AR-18没有缓冲装置,自动机的运动能量相对较大,如果使用浮制击针,可能在复进过程中因为复进能量过大而走火。枪机开闭锁螺旋槽设置在侧面,为了防止在枪机复进过程中提前旋转,AR-18在上机匣焊了一条枪机轨道。在枪机框的后方,击针固定销下方,有个和开锁状态时的导柱处于同一水平面的枪机框导柱(注意不是枪机导柱Cam Pin,是Bolt Carrier Pin),笔者猜测这是因为采用复进簧导杆作为枪机框轨道的AR-18枪机框在运动过程中,枪机导柱可能会压着枪机导轨的上平面的(不仅仅是枪机导柱提前旋转引起的楔紧),因此设计师们加一个枪机框导柱来分担枪机导柱的压力。大概是这个所谓的枪机框导柱没有设计师想象中的作用那么大,AR-18的后代都没有见到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于开锁状态的AR-18自动机特写

AR-18的自动机轨道是两条悬挂在枪机框上方的导杆,两条复进簧也安装在导杆上。我们知道,悬挂枪机的定义是自动机轨道高于抛壳窗或者自动机重心,因此,AR-18是不折不扣的悬挂枪机。导杆前部穿过枪管节套,卡入上护木的后端,后部卡在下机匣上,拆枪时往前按压和复进簧底板一体的按钮,便可分离上下机匣,而后抽出自动机导杆才能拆上护木。美中不足的是,斯通纳没有为AR-18设计缓冲装置。枪机框后坐到位时撞击的是复进簧底板,复进簧底板为一个中间开孔的正方形,开孔是为了容纳击针尾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R-18的上机匣内部特写,左边延伸到节套的一条便是点焊上去的枪机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R-18的不完全分解图,需要先退出复进簧导杆才能卸掉带有铝隔热板的上护木,若要更换下护木,需要把准星座拆下

利用导杆作为自动机轨道的设计可以在英国的SA 80和瑞士SIG MCX见到,只不过SA 80将在两条自动机导杆之间增加了一根独立的导杆用于安装复进簧。而SIG MCX的第一代MCX的复进簧组件也容易出现故障,SIG SAUER将其召回进行了紧急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IG MCX复进簧组件升级对比:第二代MCX的复进簧底板改为不可拆卸;重新设计了复进簧组件和枪机框的连接部分,使其更加牢固;增加了击针簧和击针保险,可以看出最初的MCX自动机和复进装置的连接并不稳定,此外可拆卸的复进簧底板也是故障多发的原因之一

在AR-18诞生的年代,使用冲压钢做机匣的枪并不多见,苏联的AKM可以算一个。众所周知,AK-47第一型也是采用的冲压机匣,后来第三型改为的铣削机匣是因为当时苏联钢材的延展性不好,冲压出来的钢板合格率低,加上将自动机导轨固定在AK的冲压机匣点焊技术也不大行。技术上来了以后,1959年被苏军大量采用的AKM自然又换成了冲压机匣。和苏联不同,作为二战后最大的工业强国,美国无论是冲压工艺还是冶金技术都要成熟很多。

和AR-15这种开创了使用大量使用航空铝作为机匣材料的先驱相比,AR-18显得传统很多,全身上下透露着一股“能冲压绝不机加工”的气息,部件之间大量采用使用焊接。毕竟使用冲压钢的成本要比航空铝低很多,在保证强度的同时也能降低枪身重量。照门座焊接在上机匣尾部,觇孔配合旋钮安装上去,觇孔有两个档位,大孔为200m档,小孔为400m档,觇孔可通过右侧的旋钮调节风偏。在照门座的前方点焊有一燕尾槽,用于安装配套的2.75x20瞄准镜。此外,AR-18的枪管节套也是点焊在上机匣上的,枪管则螺接在节套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R-180B上机匣,机匣尾部上方是照门座,照门座前方是燕尾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R-180B枪管节套特写,机匣侧面有焊接节套的痕迹

AR-18的下机匣仍是冲压制造,并大量采用点焊技术。可以看到下图的AR-18下机匣表面有很多圆圈,那便是点焊留下的痕迹。可折叠的聚合物枪托、弹匣井前挡板都是点焊上去。扳机护圈和机匣下方有两个焊点,前部则弯折上来塞入机匣充当弹匣井后挡板,将其弹匣井和发射机隔开。此外,因为AR-18的机匣厚度不够,不能直接用螺丝把AR-18的聚合物握把固定在下方机匣,需要用螺丝固定在扳机护圈冲压出凸起里边塞入的垫片,不和机匣直接接触。弹匣释放钮设置在机匣右边,弹匣释放钮采用杠杆原理固定住弹匣,不像AR-15一样整个弹匣释放钮穿过下机匣,所以AR-18的弹匣无法直接和AR-15通用。哦对了,AR-18的20发弹匣也是冲压而成的。

快慢机左上方露出的轴是空仓挂机旋转轴,因为AR-18的空仓挂机仅仅依靠左侧的机匣壁固定,而AR-18的机匣厚度又比较薄,所以在转轴的周围做了加厚处理增加强度。空仓挂机没有外露的按钮所以无法手动释放,需要拉动拉机柄到后方解除空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R-18下机匣特写。各个点焊位置对应的痕迹:1.弹匣井前方挡板、2.3.扳机护圈固定位置,握把固定螺丝没有插入机匣内部、4.枪托与下机匣结合部。空仓挂机孔位于快慢机插孔的左上方,可以明显看到做了加厚处理。弹匣井前挡板旁边有个凸起是枪托固定扣,折叠枪托通过它固定住不乱换,这个固定扣也是焊接上去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到扳机护圈后方固定握把的一个金属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R-18的右侧特写。此时防尘盖已经合上,无法看到拉机柄让位槽尾部用于取出拉机柄的圆孔。枪机框拉到最后方时可取下拉机柄,拉机柄通过身上机加工出的凹槽和拉机柄让位槽配合防止飞出去

发射机组件也大量采用冲压工艺,发射机可以认为是以AR-15的发射机为基础改进的。快慢机横穿下机匣,两侧皆有拨杆,可进行双面操作。快慢机的档位分别为保险-单发-连发。并通过机匣内部的棘爪进行定位,确保每次拨动到位。

处于半自动模式时,快慢机不限制单发阻铁,全自动阻铁后端被快慢机卡住。扣动扳机单发阻铁随扳机一起运动,而后击锤从扳机前端解脱,敲打击针。击发后自动机向后运动压倒击锤,击锤被单发阻铁扣住,自动机复进过程中击锤不会随自动机运动,造成击发事故,这种事故也被称之为跟机。自动机复进到位后,需要先松开扳机,让扳机和单发阻铁归位,才能击发下一发枪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自动模式时AR-18发射机工作过程,绿色为扳机,粉色为击锤,紫色为单发阻铁

全自动模式时,快慢机压住单发阻铁。扣动扳机时单发阻铁不运动,击锤解脱、敲打击针。击发后自动机向后运动压倒击锤,同时全自动阻铁在扭簧作用下卡入快慢机快慢机对应的槽中,击锤在被压倒后卡在全自动阻铁下方,直到自动机复进快结束时,枪机框向前带动不到位保险,使全自动阻铁旋转释放击锤,再次敲打阻铁,进行下一发弹的击发,直到松开扳机或者膛内无弹,射击才会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自动模式时AR-18发射机工作过程,绿色为扳机,粉色为击锤,橙色为全自动阻铁,和全自动阻铁相连的杆便是不到位保险

可以看出AR-18半自动模式时的动作原理和AR-15很像,全自动射击时则多了一个像AK一样延伸到枪机框后方的不到位保险(Auto Sear Lever)。这是因为AR-15的全自动阻铁能够直接被枪机框后端作用,复进快到位时枪机框撞击全自动阻铁解除限位,击锤回转敲打击针。AR-18的自动机在复进时无法直接作用全自动阻铁,因此需要一根联动阻铁的杆,以确保自动机复进到位后击锤才会被释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R-15全自动模式时工作过程,青色为全自动阻铁, 复进过程枪机框尾部会解除全自动阻铁发射下一发弹

AR-18的民用版本

AR-18的民用型被称作AR-180,AR-180除了只能半自动射击,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差别。AR-180在上个世纪有若干个厂家生产。最初的AR-180在阿玛莱特的科斯塔梅萨工厂生产,1972年到1974年期间日本的丰和工业生产了一批AR-18/AR-180便被日本政府禁止生产,接着英国的斯特林军备公司(Sterling Armaments Company)从1976年开始生产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期。后来,阿玛莱特把AR-18的制造权转让给新加坡的特许工业公司(Chartered Industries of Singapore,缩写为CIS)。阿玛莱特和丰和生产的AR-180表面为灰色磷化,斯特林序列号S15001到S20000的AR-18表面涂有黑色烤漆,因为烤漆容易留下划痕,所以从S20001开始,斯特林生产的AR-180就改为使用发蓝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和工艺展出的AR-180宣传图册,满满的昭和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斯特林代工的AR-180,上面的铭文依然为阿玛莱特,注意这支枪的枪号是S19827,因此这支枪的表面是黑色烤漆处理

1996年,阿玛莱特被美国轻武器制造商Eagle Arms收购,后者在2001年推出AR-180B,AR-180B的下机匣改为聚合物,不再使用冲压钢,弹匣井做了修改,可直接使用AR-15系列的弹匣。枪托取消了折叠设计,改为固定托;拉机柄也从曲柄换成了直柄,防尘盖也消失不见。2007年,AR-180B因为销量不佳停产。

此外,著名轻武器公司Brownell在19年SHOT SHOW上发布了BRN-180的上机匣组件,BRN-180的上机匣经过重新设计,上下机匣固定方式改为AR-15的前后固定销连接,因此BRN-180的上机匣能够直接使用AR-15的下机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R-180B特写,下机匣为聚合物,弹匣井部分改成了AR-15式,握把不可折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RN-180S,S是短枪管版本的意思,机匣和护木顶端各增加了一条长导轨,在机匣尾部多了个孔用于和AR-15的下机匣配合,且护木改为自由浮制,不与枪管直接接触

结语

虽然AR-18没有被任何一个军队正式采购,也没有做更进一步的优化,虽然“怀才不遇”,但它的核心部分再许多步枪上得以重生,比如英国的SA-80、新加坡的SAR-87、日本的89小铳和德国的G36等等。并且,AR-18也在上个世纪因为北爱尔兰共和军用于和英军对抗名声大噪,获得“寡妇制造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