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妃甸,亦称曹妃殿,原系滦南县南部海域一小岛。曹妃甸南端海域深阔,是进入天津、大沽、北塘等港口的航运要道,也是各种船只由塘沽通往秦皇岛、大连等港口的主要航线。但是,因岛域附近多暗沙,过去船舶到此常遭不测,这就产生了在甸上设立灯塔给船只导航的必要。

最初在此建立灯塔的是一个叫作法本的和尚。据文献记载,法本和尚俗姓郭,名醇成,生于道光十八年(1839年),河北省宁河县人(今属天津市辖)。青少年时期,他常随家船航运于辽宁、河北、山东之间的渤海航线上。清咸丰七年(1858年),郭醇成驾船行至曹妃甸附近触沙沉船,船上数人遇难,仅他幸存。因此,郭醇成发下弘誓:“可受万般劳苦,换起千帆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岁时,他逃婚出家,法名“法本”。初次来到曹妃甸时,他同众僧人建一灯楼,楼上放有一盏油灯,为来往船只指路。不过,灯火太弱,且经不起海风吹拂。后来,他听说附近道台衙门有一盏风吹不灭、亮度非常强的水晶灯,就去衙门化缘,要求官府将水晶灯献出,拿来甸上做灯塔使用。然而,道台不管渔民死活,不仅不拿出来,还气势汹汹地斥责法本。法本态度坚定,盘腿坐于门前,边敲木鱼,边念佛经,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后来见道台仍然不为所动,法本从棉袍上撕下一块棉花,缠在手指之上,沾上油后点燃,眼见着火苗已经烧着手指。道台得知后,怕出人命将事情闹大,不得不答应要求,命人把水晶灯交与法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1886年建成的第一座灯塔

水晶灯到手后,法本立即放到修好的灯塔之上,常年不灭地指引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这就是曹妃甸上的第一座灯塔。这天正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6月8日。后来,随着战乱的发生,法本和尚离开曹妃甸去往乐亭县石臼窝海岛,灯塔疏于管理,很快就坍塌报废,航行船只又失去了安全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1925年建成的第二座灯塔

1896年始大潮侵没曹妃甸,1897年又遇地面沉降,1901年沙甸与陆地新开。为保灯塔安全,在底部增建保护月台。1920年后又不断在月台四周打桩,抛石,以资保护,但终因抵御不住海潮及流冰成年累月的冲刷侵袭,1925年,不得不放弃原塔,异地重建,新塔于1925年9月1日建成发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1950年建成的第三座灯塔

1944年抗日战争期间,为打击侵华日军的海上运输,中国抗日部队将灯塔拆除。抗战胜利后,即有恢复曹妃甸灯塔之动议,限于时局艰难,未能实现。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6月27日,这里建成第三座灯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1962年建成第四座灯塔

1950年建之灯塔,屡受潮水侵蚀,桩基冲刷严重,灯塔不得不又一次迁址重建。1962年4月开始到1962年8月21日建成第四座灯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1986年又重建第五座灯塔

1985年,时为交通部天津航道局所属的天津航标测量处根据潮没滩涂流沙地质的特点,设计了不用重型施工机械,简便易行稳定可靠的施工技术和设计方案。1986年,曹妃甸灯塔第四次重建,同年9月6日建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1998年第5次重建的灯塔

到了1998年秋,因超出设计使用年限,钢结构塔架严重锈蚀,塔身倾斜。为保障助航作用,滦南县人民政府终于改建成了现在颇具气势的第六座太阳能灯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灯塔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曹妃甸上的灯塔标准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特别是现在使用的新灯塔,矗立于甸的南端,美观大方、坚固耐用,塔高18米,射程14海里。随着曹妃甸港口的开发利用,这里迎来了南来北往的船只。这座光芒四射的灯塔,正在发挥着巨大的引航作用。

(图文来源:公众号“唐山档案”“曹妃甸发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