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霞”为什么这样“火”?

乔世华

正在大连电视台播出的50集电视连续剧《高大霞的火红年代》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媒体聚焦,业界首肯,观众热议。早在这部剧作立项开拍起,就先后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名单和国家广电总局第二批百部电视剧规划重点选题。该剧不日还将登陆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档播出。《高大霞的火红年代》何以能如此红火、斩获各种殊荣?总结起来,应该归功于以下几个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剧情引人入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这是一部地道的谍战剧、革命历史剧它聚焦1945年大连解放后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之前的4个特殊年头,此间正是大连人民热火朝天从事革命和建设时期,而少数敌特分子却蠢蠢欲动伺机破坏,女主人公高大霞就频频遭遇敌特分子的追杀和诬陷,革命者的忠勇以及“抓特务”是这部剧作的表现核心,敌我两方面的斗争有明有暗,斗智斗勇,剧作悬疑连连,险象环生,且有出人意料的剧情翻转。同时,这还是一部家常剧、情感戏、幽默剧和地方戏,剧作家长于从平凡生活中掘发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表现大的敌我矛盾之外,更有许多接地气的百姓日常生活书写,无论人物对话,还是剧情设置,剧作在透视小的生活波澜和情感困惑之时,都安排了足够的、自然而贴切的笑点,如高大霞和刘曼丽因为看《白毛女》太入戏而忘乎所以冲上舞台、破坏了一台好戏;刘曼丽会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而哭得稀里哗啦;高大霞等在做好的“乱炖”中发现了一条条字迹已难辨认的国民党特务名单等等。于是乎,这部剧作有张有弛,不疾不徐,时而令人惊心动魄,时而叫人开怀大笑,时而让人感觉温馨。而浓墨重彩的大连元素的加入更让这部剧作弥漫着浓郁的海蛎子味儿。由于成功地将历史、谍战、情感、幽默、风土等多重元素集结在一起,《高大霞的火红年代》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第二,人物塑造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这部剧作仅靠着高大霞和刘曼丽这两个有性格魅力的女人,就撑起了一台可圈可点的大戏。“恨嫁”的刘曼丽自打丈夫音信全无后就开始为自己的婚姻布局谋篇,因为心急而免不了出点“洋相”,因为文化水平不高而在与恋人相处时不解风情;热心的她还为大龄“剩女”高大霞处处留意身边男性,忙不迭地乱点鸳鸯谱,虽说因此会和另有想法的高大霞争风拌嘴,但直来直去的二人绝不因此而生宿仇。与刘曼丽的心直口快、老于世故不同,高大霞感情单纯,对党忠诚,既有心思绵密的一面,也难免会有莽撞冒失之处,她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在经历革命斗争烈火的淬炼之后,益发成熟而坚定,在遭遇诬陷和挫折之时,能不改初心,意志坚定,最终成功地完成了党交给她的各项艰巨任务。这姑嫂二人都具有东北女人的豪爽耿直,热烈奔放,爱憎分明,大大咧咧,红花绿叶般相互扶持、你捧我逗,身上颇多看点。此外,剧作在塑造傅家庄、方若愚、麻苏苏等主要人物时,也都能遵循他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他们的言动均颇堪玩味。

第三,地域色彩浓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从剧作命名来看,该剧和数年前热播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姊妹剧”,并且延续了“王大花”抗日放火团之后的大连故事,着重表现解放战争时期大连的特殊解放时期生活,此间大连所发生的许多可歌可泣的重大历史事件,诸如“搬家运动”、为解放战争制造和运送军火、印制东北区最早的《毛泽东选集》、为开国大典输送礼花礼炮等,都被巧妙地穿插进剧情中成为有机部分,观众可从中重新回首大连近代革命史上的荣光与骄傲。至于大连的特色食品海麻线包子、油煎焖子、海鲜,传统交通工具如有轨电车,标志性地理空间如青泥洼桥、秋林公司、铁路医院、南山小楼、西岗子、寺儿沟,特有称呼如挽霞子、刺锅子,等等,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现,而剧中人物自始至终比较地道的海蛎子味儿大连话,更是让这部剧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深深的大连烙印。显然,观众从这部具有年代感的好戏中不仅能真实地触摸大连历史,还能感受到大连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甚至会望见当下、发现自己。

第四,强强联手打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剧作的制作团队可谓阵容强大:导演是被观众视作最会讲故事的金牌导演毛卫宁,编剧是惯常精雕细琢、享有盛名的作家郝岩,男女主演是演技醇熟、素有口碑的佟丽娅、陈昊、刘威、高露、丁嘉丽等,作曲是曾获得过格莱美音乐大奖的好莱坞作曲家夏泰。如是名家加盟,精英荟萃,各司其职,竭才尽智,本色出演,自然具有强大的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高大霞”的红红火火,不难想见。

本条微信由“大连发布”编辑制作

求职招聘房产征婚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