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大劫海无有尽,一切刹中修净行

坚固誓愿不可思,当得如来此神力

诸佛供养尽无余,国土庄严悉清净

一切劫中修妙行,汝当成佛大功德

——《华严经偈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行的关键是见地和用心,体现在每一个日常举动之中。《华严经 净行品 》以一百四十大愿,统摄行住坐卧四威仪,开示十信位的菩萨,由解起行,在世间修净行。

那么,什么是净行呢?

唐代的华严宗四祖澄观国师说:“三业随事缘历,名为所行,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又悲智双运,名为所行,行越凡小故称清净。

【巧愿防非】

巧愿,是善巧的愿。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是通过善巧的愿力,来转换自己的内心。通过善巧的发愿来回转,防止自己的过失。比如吃饭,我们遇到好吃的东西,就会产生贪心,想要多吃一点;遇到不好吃的东西,就愁眉苦脸,甚至心里产生嗔恨。十信位菩萨的修行不是这样的。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当我们吃到美食的时候,你贪着它的味道,那就是世间法、生死法,轮回的法。我们贪嗔痴的念一动,就种下一个轮回的因。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时时警策。当吃到美食的时候,就马上为众生发愿,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希望众生一切都能满愿,心里对世俗的五欲不再贪着。那么,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时,该怎么办呢?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吃到不好吃的食物,也不要厌恶,要思惟菩萨以禅悦法喜为食,通过这种方式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得到“三昧食”,不贪着世俗的粗劣之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过成德】

离了过失,我们心心念念之间,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菩萨行不单是指给众生布施多少钱,帮了多少忙。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更重要的是心里面的发愿和回向。

《净行品》一百四十大愿的偈颂,每一个偈颂的第二句,都是“当愿众生”。我们的心心念念,都要想到利益众生,不舍离众生。菩萨修行的根本,就是心心念念不舍离众生。所以,十信位菩萨的修行,“巧愿防非,离过成德”,这就叫清净,就是净行。

“净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身口意三业,所行之事,所历之缘,都能随时提高警觉、善巧发愿而防非止恶,成就三业清净,启发利他之愿行,以悲心利益众生,是为悲智双运之行。信位菩萨之所以能够觉悟:是因为前念起恶,后念立即停止,就不会生起第二个恶念。

简单地说,“净行”就是清净自己所做的行为。身口意三业如果清净,就是圣人;三业不清净就是凡夫。三业符合道德标准,就是善业;三业不符合道德标准,就是恶业。

因此,每个学佛的人,每时每刻都要检查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已经生长的善业,令其继续增长,未生的善业令其赶快生起;没有生起的恶业令其不生,已经生起的恶业令其赶快断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善用其心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助道的因缘。修行就是一定要善用其心,一定要细心。

看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就看这个人能不能够善用其心,能不能够细心——走路轻轻地走,说话慢慢地说,做事情很用心、很小心地做。每件事都做的特别到位,特别如理如法。

修行就是这样寂静地、细水长流地,把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时时都管束好,每一件事都做好,这样修行就容易成功。

善用其心,念念之间转业罪为功德,转烦恼为菩提,即所谓尘劳为佛事。《华严经 净行品》为我们开示了“修持净行”的殊胜利益。

善用其心,则获切胜妙功德。

行菩萨道之行者,自初发心以来,

为众生无有一念自求安乐,

念念皆为众生,念念恒无间断,

念念皆为精进。在遇境随缘时,

安忍顺逆二境,念念回转,

时时不离利益众生的大悲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