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件藏品半部相机史

“拍照的时候当时也没有快门,用镜头盖来决定”

见证百年摄影术的发展

“玻璃干版之后,大家仍然不满足,我们人类的进步是非常可敬的”

《文化大观园》《藏家》系列

路万江与高古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瞬间稍纵即逝,照相机,一个可以将瞬间定格成永恒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要追溯到 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利用日光蚀刻法,历时八个小时曝光拍摄了人类史上第一张存世照片:《窗外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古相机藏家路万江老师家中,这张照片和家中那些斑驳的老相机,极具带入感,让我们不觉中步入了半部人类摄影史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万江:尼埃普斯拍摄用的不是照相机,用的就是一台暗箱,我这里也有。当时呢只是一个木头匣子,也没有快门更没有光圈,只是前边一个镜头,后边附加上感光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小木箱是1820年左右法国制造的暗箱,暗箱产生于15、16世纪,原本是画家用来画画的,因此也叫描画箱,后经改造,成为照相机暗箱,拍摄出了人类最早的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万江: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影像从镜头进来以后,里边45度有一个镜子,它把影像投射到这上边,在这上边去描画图案。但是照相机的发展是在暗箱的基础上加装了感光材料而成的。

王鲁湘:所以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摄影器材史上一个节点性的一个产品。

路万江:非常节点非常重要,没有暗箱就没有照相机

王鲁湘:它是照相机的早期产品,或者叫照相机之母,对,照相机之母。咱们看一下照相机之母长什么样,就是个盒子、箱子。看到了吗?这一边打开,看见里边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万江:前边可以抽拉、取景、调焦。

王鲁湘:取景调焦,来,看,可以抽拉到。

路万江:可以拿出来,里边是45度有一个镜子,把图像向上反映到玻璃上。

王鲁湘:这就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跨进一大步的摄影术的开端,别看它只是一个简单的一个木头盒子,一个可以抽拉的像抽屉一样的东西,但是伟大的摄影术就从这里开始的。一切照相机,都从这里起步,想想它今天的子子孙孙,包括现在正在对着我的这一台机器,那只能算它的第八代孙了,第八代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万江,北京人。他从1992年开始接触高古相机,28年来他不计代价收藏了200多台高古相机,这些照相机是教科书般的实物存在,无论是从照相机演变史来看,还是从照相机稀有品种的存留上论,路万江都堪称中国高古相机收藏第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鲁湘:这个高古相机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么一个名词,我们说是有高古玉是吧?比如说汉以前的玉叫做高古玉,说明它的年代和现代非常地遥远。相机,整个相机的历史都只有这么长一点的,居然里头还分出了高古相机。

路万江:最早在日本,有一种说法叫中古相机。

王鲁湘:中古。

路万江:它这个中古主要指的是二战前后这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到胶片时代结束之前,这一段。但是照相机的历史您提到并不长,180多年而已,在这180多年当中,中古相机只占了它中后期的一部分。摄影器材的发展,如果追溯它的渊源的话,高古相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目前在收藏界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我个人觉得,因为我在这方面下的功夫相对大一点,我个人觉得指的应该是从照相机研发的初始,比如银版法甚至更早的沥青版开始,一直到胶卷出现这段时间。那么具体从时间上说应该是从1839年到一战结束前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泛指19世纪的老相机,高古相机还有其他一些技术指标。如机身的材料、结构,镜头、光圈、快门等,路万江老师本次从感光材料的变化作为节点,给我们介绍了几款代表性藏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万江:所谓高古相机,你既然给它一个定义,显然它要有依据。

王鲁湘:对。

路万江:定义它的依据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就是以它的感光材料作为判断的主要标准,那么从刚才我跟朋友就提到目前比如说我们的数码,数码时代,这实际已经是第七代了甚至是第八代了,如果从感光材料说最早银版摄影,然后是玻璃湿版摄影、卡罗法、锡版法也就是费罗法,然后玻璃干版,玻璃干版、胶片、无纸基胶卷,是这样。那就是说高古相机应该结束到玻璃干版,再往后就有一些勉强了。

王鲁湘:再往后就是胶片时代了。

路万江:对,胶片时代了。

王鲁湘:胶片的出现、感光材料的改变意味着相机本身它的机械结构也要有一些变化了是吗?

路万江:对。

路万江老师对自己的200多件藏品,如数家珍。从年代到流派、从材质到工艺、以及使用方法、成像效果等,他都了然于心。听路老师介绍这些相机,会勾起大众对照相机这一科技古董的浓厚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万江:这是一台或者说这是一整套银版摄影器材,是1848年法国的,名字叫斯科坦。这是相机,这是它的熏蒸器,这是片盒,这是底片夹。

王鲁湘:底片夹。

路万江:它大致的使用过程是这样的,当然这儿还有一个早期当时的这个水银瓶子,装汞用的。第一步这是它的底片是一个铜版,镀银的铜版抛光之后把它放在片夹里,这个片夹可以容纳两种格式,小块是1/6版,就是这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鲁湘:就是现在这么大的。

路万江:对,大块是1/4版。把这个放到里边,里边已经有一张了,有一张了。然后把它放到这上,熏蒸器上。

王鲁湘:像个屋顶一样,一个屋顶的一个斜坡。

路万江:这个坩埚叫坩埚,这个坩埚里放上碘,下边是酒精灯。

路万江:把它放上去,然后用这个碘熏蒸,碘到了这个底片表面和银发生反应,产生碘化银,可以感光的碘化银。这个时候,拿下来把它装到,这个照相机事先通过后边的毛玻璃屏调焦取景调焦对吧?

王鲁湘:毛玻璃屏。

路万江:然后取景调焦完成了之后把这个拿下来,它这个空气干燥潮湿变化。把它取下来把这个调焦屏,把它取下来之后把这个装上去,拍照。拍照的时候呢,当时也没有快门,是用镜头盖来决定,是吧?用镜头盖15秒假如说8秒是吧?8秒钟之后完成了,把镜头盖盖上。拍照之前呢,把这个铡刀提起来,提起来的时候它就和镜头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万江:感光了,是这样,然后拍照完之后,显影用水银,还要用这个熏蒸器。

王鲁湘:还要到这上头。

路万江:这里放的是水银,然后加热在四五十摄氏度去熏蒸它,熏蒸的时候也要把它拉起来。

王鲁湘:拉起来。

路万江:熏蒸它显影了,显影的状态从这个观察孔可以看到。

王鲁湘:这里就可以看到它慢慢慢慢地影子显现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张一百六十多年前的老照片,是路万江老师收藏的孤本,它们就是使用银版相机拍摄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鲁湘:你看,就是自从有了这样一套看上去又原始又复杂又笨重又罗利啰嗦的这么一套照相机以后,我们人类第一次可以真实地把自己的影像保留在一个物质载体之上,而且是长时期地保留。现在这个照片离现在至少有一百六十多年了。

路万江:一百六到一百七十多年。

王鲁湘:一百六到一百七十年了,仍然非常清晰地保留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台像炮弹一样的相机,全金属外壳,是1939年福伦达公司为了纪念摄影术100周年制作了100台,路老师的这件藏品是其中的第72台,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台复刻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万江:1840年的下半年,这台相机出现,是福伦达公司委托一个叫匹兹伐教授的数学教授,委托他来制造的这个镜头。

路万江:所以我们也管它叫人像镜头。

王鲁湘:人像镜头。

路万江:是,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可以拍摄人像的,就是人拍摄的时候总难免会有微小的动作。

王鲁湘:对,他眨眼或者肌肉动一动。

路万江:呼吸都会有影响,所以这个是可以的,但是它早期的匹兹伐镜头像场比较小,只有这么大,这是它的像场,这个拍摄的时候取景。取景之后,把后阻拧下来,里边有一个取景的毛玻璃也要拿下来。这是它的底片盒,这是它的底片,也是一块银版,当然事先要做好熏蒸好碘,把它装在底片盒里,把这个拧上。实际它就是放在原来取代那个毛玻璃的位置,这样就可以拍摄了。当然了,这个镜头盖拍摄之前是需要盖住的,它就是快门是吧?然后数秒,比如数8秒,1 2 3 4 5 6 7 8。完成,盖上,这个时候需要整个地把它拿到黑暗的环境下取出来,取出来这个底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万江:然后去显影、定影,很麻烦。

王鲁湘:很麻烦,但是它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可以拍人像的照相机。

路万江:这个相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可以拍摄人像的,也是第一台全金属异形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万江:银版摄影术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代表着人类真正开始进入了摄影时代。但是银版相机有很多不足:如构成复杂,摄影成本高,而且照片不可复制,影像左右相反等。

在这个情况下,到了1851年出现了玻璃湿版就是火棉胶摄影,这是它的代表性相机叫杜布罗尼。这个照片是乔治伊士曼摄影博物馆收藏的一套杜布罗尼,这个有点故事,就是我找到它很费劲,但是我找到这7只瓶子更费劲。

王鲁湘:对,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实用品,用完了就扔哪儿了,而且是个玻璃的,易碎。

路万江:而且它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一套完整的,在上边都有洋文杜布罗尼,它代表了湿版火棉胶时代的开始。

王鲁湘:这个相机一下就变得小型化了。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老师向我们介绍:湿版摄影的主要贡献在于,相比银版摄影而言,极大降低了成本,湿版摄影可以利用其玻璃负片,使用蛋白晒印法,大量复制照片,扩大了摄影作品的传播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万江:但是玻璃湿版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麻烦,就是它要拍摄之前很麻烦地准备底片,准备完了之后需要匆忙地拍摄,必须在这个底片干燥之前拍摄,它一干燥了就失去感光性了。

王鲁湘:也就说这个拍摄受到极大的这种局限。

路万江:局限,而且它携带的器材包括要罐装的蒸馏水、帐篷等等的,它需要携带很多东西,很麻烦。为了避免这个,到了1871年,当然这里边我就不多说了,前前后后有很多科学家研发了玻璃干版。

王鲁湘:玻璃干版。

路万江:明胶玻璃干版出现了,也就是说它避免了这些麻烦,而且它使这个感光的速度就更进一步提高了,玻璃干版。玻璃干版之后,大家仍然不满足,我们人类的进步是非常可敬的,就是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向前探索。

王鲁湘:对。

路万江:这方面我对这些前人真是心怀怎么说?非常地感激。

王鲁湘:永不满足才带了了这种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老师的藏品几乎涵盖了19世纪照相机发展的全过程,木制滑箱相机、木制皮腔相机、全金属相机、异型相机、手持相机等等,这些相机经历了摄影术的银版、湿版、锡版、干版等几个主要演进阶段。在路老师的这批藏品身上,我们能感受到100多年前,相机制作者和摄影术研究者的气息,是他们不断地开拓创新,才有今日摄影的便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老师:当时欧美的中产阶级在休息的时候,到公园去玩儿,所以在马路边有很多商贩,这些商贩就利用这种相机去给人拍摄这种照片,叫徽章照片。

王鲁湘:就完了以后

路万江:立等可取。

王鲁湘:还立等可取。

路万江:这是宝丽来相机的祖宗。

王鲁湘:对,宝丽来相机也是立等可取,然后完了以后就把它压到这样一个徽章框框里头。

路万江:当时你就别在身上带走了。

王鲁湘:对,后面有别针,完了以后这个照片就可以卡在里面了。

路万江:别完了就是这个效果。

王鲁湘:然后你就可以把自己的形象就戴在自己身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万江:对。所以有朋友跟我曾经聊天,还聊起街拍,我说街拍是一种摄影的方法或者叫流派,摄影史上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马路摄影,是根据它来的,它叫马路摄影,说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我说很简单,马路摄影是照相机固定在一个位置拍流动的人。街拍是流动的摄影师拍固定(以及移动)的一些景物,是这样,这是它的底片,这里很沉,是圆形的金属制的底片,这里有一百张,怎么装呢?装在这后边,这当然我不可能打开,这个是装进去。

王鲁湘:这个弹簧顶着它。

路万江:顶住它,顶它在焦平面的位置。拍一张,用这拨杆一提,这一张照片,这个是一个空心的管道,这张照片就掉到下边,下边有三个水槽,显影、定影、冲洗。

王鲁湘:哦,所以它立等可取是因为这一个。

路万江:对,掉下去,你看这个槽是可以转的,你看,这又一个槽,每120度有一个水槽,所以它是立等可取,用镊子夹出来装在里边就给顾客带走,它用的是一个气动快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起高古相机的收藏历程,路老师却从不言难,更多的是乐在其中的痴迷,以及与摄影术先驱隔空对话的享受,还有希望将自己从中获取的精神给养、知识体系传承下去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鲁湘:每一个玩收藏的人会经历几个境界,比如说刚开始想收藏一件东西的时候,他是好奇。当他决定收十件东西的时候,他可能就具有投资意识了。当他收到100件的时候,他就会把学术性带进来,当他往一千件收的时候,他其实是在为社会做工作。建立这一千件器物的系统性和学术架构的这个工作,是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事情。

路万江:我非常赞成您这个观点,刚开始可能是好奇。

王鲁湘:好奇。

路万江:甚至出于一个偶然的一个什么事情。

王鲁湘:对。

路万江:诱发了你产生这个,就像1992年开始我是由于为了避免接触赝品而进入这个领域,但是一旦进入之后,随着你的藏品越来越多,你自然就会去研究它后边的故事。

王鲁湘:对。

路万江:你会越来越觉得它有趣,所以我收藏是这样,我有给自己定了几个原则。一个是我只收藏那些重点的,有节点意义的经典机型。第二我不关心它价格低与高,增值与贬值,这跟我无关。

王鲁湘:无关。

路万江:因为我从来没有卖过一台相机,我捐赠和送出过有三四十台相机,就是说这个相机我有两台,遇到一个我的朋友有兴趣而且略知一二,我就送给他一台,是这样的。包括有些博物馆,我也捐了一些。

王鲁湘:那收藏这么成系列以后,而且这么艰辛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形成了一个体系,而且在国内的话看样子可能您这是独此一家,最后这一批东西怎么为社会服务呢?

路万江:这是一个挺严肃的问题,有时候我老想这也是个悲伤的话题。

王鲁湘:是。

路万江:收藏的人,我不知道别人,我的很多收藏朋友跟我是有共同的观点,就是不管任何情况下,包括自己去世。因为人总是要死的,都希望自己的藏品不要失散。

王鲁湘:是的。

路万江:因为这个东西,如果组合在一起它是一个完整的器材史,如果失散了以后,等于前功尽弃了。

王鲁湘:是的。

路:所以我的愿望就是不管将来到哪里,无非就是后代继承,前题是后代要有兴趣。

王鲁湘:还得守得住。

路万江:或者是到了某个博物馆,当然这是很好的一个方向了,但是这个博物馆能够重视这块器材的研究,能把它收藏继续下去,不要停止在那里,是吧?

王鲁湘:对。

路万江:但是有一点,我肯定是不会让它们在我的手里失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王竹、林梓